时政 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中國的新革命   》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      凌志軍 Ling Zhijun

  法律是慢慢改變的,當它改變之前,即使是某些執法者也常常會對越軌行為視若無睹,這在整個國傢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它的確激發了先行者的熱情和想像力,並且給予他們更多空間和更多利益。與今天某些政府官員拼命擡高城市地價的行為截然不同,在上地開發的早期階段,這位北京市國土局局長促成了事實上的低價土地政策,使那些先行進入的人能夠獲得政府補貼,並且在尚未付清土地轉讓金的情形下開展大規模建設。
  現在,試驗區終於開始"試驗"了。對於那些除了滿腔熱血之外毫無經驗的城裏人來說,上地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蠻荒之地,然而從這時起,情形不同了。巨大的財富會在轉瞬之間涌進來,又在第二天早晨流出去。有個名叫王思紅的人成了這場變化的主角。中關村歷史上傑出的女性鳳毛麟角,此人有幸成為其中一個。她本來是北京鋼鐵學院的一個失意教師,1988年中關村的一則招聘廣告把她引來,通過一連串應聘程序,成了鬍昭廣的副手。1992年3月23日,在接到突如其來的一紙任命之後,她成了北京實創高科技發展總公司的總經理。政府匆匆忙忙把這個公司創辦起來,名義上是"發展高科技",其真實意圖則是為了把上地以最快的速度賣出去,至少在最初是這樣。
  和中關村其他公司經理不同的是,王思紅從一開始就代表政府。她很快得到5000萬元的現金。政府把這筆錢交給她,說是"啓動資金"。和中關村的那些寒酸的開拓者們相比,這實在是個大數目。她還從來沒見過這麽多錢呢。"我甚至無法想像,"她說,"5000萬元是個什麽概念。"
  這位前政府官員就這樣一夜之間成了中關村最富有的女老闆。但是當公司的會計人員把財務預算交給她時,她立即意識到,手上這筆錢充其量衹是釣魚桿上的一小塊魚餌。這些錢能做什麽呢?設計人員告訴她,你要把農民搬出去,把地推平,還要修路、挖溝、下管子、埋電綫、建造鍋爐房,要把所有的公共設施建起來。這是她第一次聽說"七通一平"這個詞。"當時我就蒙了,"她這樣說,覺得上了政府的當,因為擺在她面前的工程預算至少4倍於那筆"啓動資金"。她剛剛把地扒開、放進管子,還沒埋上呢,這點錢就花光了。於是她一邊挖溝一邊賣地,拿着買傢的錢來埋管子。就像後來那些賺得腦滿腸肥的土地開發商一樣,王思紅在那一年就已經發現,原來所謂"開發",其實就是一個把玩土地的戲臺子。這在當時有個好聽的名詞叫"滾動發展",也有個不好聽的說法叫"空手套白狼"。
  上地的建設規劃頗為類似舊時的"井田"。這一規劃把大片土地切成方塊,每塊1萬平方米,讓道路縱橫其間,可使每方土地瀕臨交通幹綫。這與其說是為了整齊劃一,倒不如說是為了更便捷地出賣土地。當時這位總經理用主要精力去遊說買傢購進整方土地,如果有人聲言衹需少量土地,她便聲明决不拆開零售。到了3月最後一周,她已經成功地售出8塊,收回至少4800萬元,眼看就要趕上政府當初的全部投資。這給上地帶來一陣樂觀氣氛。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他們决定再接再厲,投資修建一條馬路,南接白頤路,北達上地,取名信息大道,全長8公裏。政府當日的會議紀要中還留着這樣的記載,把這條馬路"周遭逐步改造成為美國硅𠔌式的科技産業區"。
  王思紅就這樣成了那一年中關村的最大刀闊斧的女人。她的激情、果敢和雷厲風行很快就被證明有了用武之地。這一年她做的事情真不少。她搬走324戶農傢,拆了1626平方米農宅,砍了4386棵樹,挖了150座古墓,把812個鄉下人改為城裏人,把455個農民弄到城裏去上班,還修了15條路、埋下30公裏管道、建了一個供水場、一個供熱廠、兩路高壓供電綫路、一個變電站,以及一個擁有4萬門的電話局。隨着這些鼓舞人心的消息,企業經理們的熱情也被挑唆起來。到1992年年底,至少有21傢企業進入王思紅的領地,買走了大約18%的土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前言(3)
第4節:試驗區(1)第5節:試驗區(2)第6節:試驗區(3)
第7節:試驗區(4)第8節:試驗區(5)第9節:試驗區(6)
第10節:試驗區(7)第11節:試驗區(8)第12節:試驗區(9)
第13節:試驗區(10)第14節:試驗區(11)第15節:試驗區(12)
第16節:轉變的年代(1)第17節:轉變的年代(2)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第19節:轉變的年代(4)第20節:轉變的年代(5)第21節:轉變的年代(6)
第22節:轉變的年代(7)第23節:轉變的年代(8)第24節:轉變的年代(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