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
梁平 Liang Ping
擂茶,旧时人们称为“三生汤”。“擂”是研磨的意思,将大叶茶、米、生姜、茱萸、芝麻、花生、黄豆、食盐等原料放在一块儿,用特制的工具研磨,制成饮品。擂茶就像宴席上的酒,下酒靠菜,吃菜借酒。喝擂茶自然也少不了配菜,当地人叫搭菜,或称搭茶,多是农家腌制的泡菜、油炸小吃以及一些烘炒食品。如:米泡(也就是爆米花)、红薯片、锅巴、酸扁豆、腌辣椒、瓜子、花生,特别点的还有蒿子粑粑、玉米饼、红薯饼等。喝几碗擂茶,吃一些搭菜,再饥饿的人也会饱足。
在桃源,做擂茶如做饭,简单而平常。首先是原材料的准备:生姜洗净、沥干;大米、芝麻、花生米、黄豆等炒至半熟。擂茶既可干擂,也可加少许冷开水湿擂: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放进陶制的擂钵中,茶叶,最好是桃源野生大叶茶,然后用油茶树的擂棒慢慢擂碎。擂好的粉末当地人称为“擂茶脚子”。喝擂茶可稠可淡,黏稠的浓擂茶,称“糊糊擂茶”,清淡的则为“清水擂茶”。糊糊擂茶需煮,将擂茶脚子加水煮沸,即可食用。清水擂茶用开水冲,在碗里放进少许擂茶脚子,先用少量开水化开,再高提茶壶,快速冲匀。
桃源擂茶的历史,据说已近二千年。桃花源一带村民爱喝擂茶,夏消暑,冬驱寒,做擂茶自然也就成了女人的基本技能。九嫂边为我们准备擂茶,边与我们聊天。她告诉我,这周边的村民无论冬夏春秋,每天中午都要喝餐擂茶,不吃午饭可以,不喝擂茶不行,这习惯已成了沿袭几代人的习俗。人们一边喝擂茶、品小吃,一边天南海北地胡侃神聊,不急不忙,无拘无束。
十多分钟工夫,九嫂的擂茶、搭菜已备好上桌。热气腾腾,浓香扑鼻。一口茶入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
虽说临近立夏,可连续几天的阴雨,使五月的南方小城常德颇有凉意。出门时忘记加件衣服的林老太,不耐烦地催促着袁师傅,希望他将自己的铝锅底尽快换好:“快点呀,袁老倌,你还不换好的话,我就要冻感冒了。”袁师傅轻轻地吹了口气,嘴角香烟的灰尾随之飘落,他抬头瞟了眼灰暗而低沉的天空:“我的奶奶,你急也没有用的,我要一点一点地给你敲密实,锅底接得不好就会漏。” 袁师傅手中锤子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淹没了他含混的回答:“我一世的英名,总不能毁在你这一口锅上呀。”
今年六十五岁的袁师傅是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人,从早先的手扯风箱补铁锅,到而今的冷作铝锅换底,干这修修补补的生计,已快五十年。十八年前,他带了老伴来到常德城,修鞋补锅。刚进城时,他成天挑着修补的行头走街串巷,吆喝不停,但生意仍然很差。后来,一个好心的同行告诉他,修补这行,不能打游击,一定要有个固定的摊点,先拉几个固定的客人,熟客多了,才能立足生存。于是,袁师傅就在常蒿路的巷口,摆摊修鞋换铝锅底。这一干,就是十五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1) | 第2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2) | 第3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3) | 第4节:前 言 | 第5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1) | 第6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2) | 第7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3) | 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 | 第9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5) |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 | 第11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2) | 第12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1) | 第13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2) | 第14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1) | 第15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2) | 第16节:最后的老手艺——铜匠 | 第17节:最后的老手艺——刻玛尼石 | 第18节:最后的老手艺——吊酒 | 第19节:最后的老手艺——翻砂 | 第20节:最后的老手艺——蜡染 | 第21节:最后的老手艺——擂茶 |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 | 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 | 第24节: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裁缝(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