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民國春秋 》
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劉鳳舞 Liu Fengwu
慈禧歸天,袁世凱回傢,預備立憲繼續。載灃根據以前的安排,令各省成立諮議局。各省諮議局議員數目不等:最多的是順天府與直隸,議員有140人;最少的是吉林、黑竜江、新疆等省,衹有30人。那議員資格衹有立憲派紳士才能獲取,諮議局議長角色,自然都是有名的新派紳士,江蘇張謇,湖北湯化竜,湖南譚延闓,四川浦殿俊,山東丁世峰,浙江湯壽潛、陳礄宸,陝西郭希仁等等,都是活躍人物。
張謇、湯化竜等,曾聯合各省立憲團體,派代表去北京請願,提請清廷早日召開議會,清廷暫定9年後立憲。各省諮議局成立,張謇為首,邀請16省議員代表到上海集會,提出9年時間太長,請求兩年內召開國會。他們赴京請願,攝政王載灃回絶。1910年,各省諮議局和各地商會等社團代表,組成“國會請願代表團”,兩次赴京請願,清廷宣告成立資政院。
資政院有200名議員,一半是攝政王欽定,一半是由各省諮議局推選,經督撫核定,稱為“互選議員”。欽定議員有宗室王公世爵48人,各部院衙門官32人,其餘是碩學通儒或納稅多額者。資政院設總裁、副總裁,由朝廷指派王公大臣擔任。每年開一次議員會議。
要求召開國會的呼聲越來越高,載灃衹得把預備期由9年縮短為3年,並答應立即組成新的內閣。載灃被迫答應,卻又很惱怒,令民政部將各省赴京請願團即日解散。
那立憲派人物也有靠山。以雲貴總督李經羲為首的18省督撫兩次聯名打電報給清廷,主張內閣與國會同時設立。那些洋人以為袁世凱是新政的領頭人,為袁被開缺回傢不平。袁黨勢力雄厚,尤其是北洋6鎮,上下軍官是袁一手提拔,自成體係,別人難以插足。載灃很是害怕權力被立憲派人奪去,急忙成立一個內閣。原來的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改稱內閣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和各部大臣。新內閣13個大臣,滿人8人,皇族5人。這哪裏是立憲,不過是原班人馬更換了名字而已。但那立憲派對此卻無可奈何。
既然朝廷不願剪掉辮子,脫下朝服,讓權於民,那些革命黨人憤而起義,這便引出16省市武裝起義,宣佈脫離清朝政府。
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朝政府內部立刻一片混亂,沒有一個人能負責作出决斷。身居最高位的攝政王載灃,素性懦弱,遇事優柔寡斷,仰仗他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决難勝利。那隆裕太後之為人,其優柔寡斷更甚於載灃,遇為難之事,衹有嚮人痛哭。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貪婪無能,衹知搜刮錢財。掌握兵權的軍諮大臣載濤和毓朗、陸軍部尚書蔭昌等,都是些缺乏實際辦事經驗的絝絝子弟。調兵遣將,是軍諮府職責。載濤作為秋操閱兵大臣正留在直肅永平,總監兩軍舉行大操,留守京師的毓朗接到湖北發來的告急電報,一籌莫展,遲疑了半天才說:“這是內閣的事,我們不用管,讓內閣去辦吧!”
奕劻召集內閣會議,决定由蔭昌督師,率領陸軍兩鎮前往湖北剿辦,命海軍提督薩鎮冰抽調軍艦駛入長江赴援。
蔭昌奉命督師,十分勉強,他雖是德國陸軍學生,未曾經過戰爭,受命後編調軍隊,頗覺運調為難。他身穿袍褂,腳蹬一雙長統軍用皮靴,擺出一幅三花臉姿態,走進軍機處,當衆高聲嚷道:
“我一個人馬也沒有,讓我到湖北去督師,我倒是用拳去打呢,還是用腳去踢?”
衆人見掌握全國兵馬的陸軍大臣這副形象,未免荒唐兒戲,卻不知他說的是老實話。
奉命調往湖北的陸軍兩鎮,即第4鎮和第2鎮第3混成協、第6鎮第11混成協,都是北洋陸軍的精銳。但這些部隊都是袁世凱親手訓練出來的。第4鎮統製吳鳳嶺以及不久繼任的陳光遠、第3混成協統領王占元、第11混成協統領李純都是袁世凱的心腹,素來衹知有袁宮保,不知遵他人命令。
蔭昌率領這樣的軍隊去漢口外圍同起義軍作戰,沒有多大進展。革命形勢發展很快,又有湖南、陝西、九江相繼獨立,清廷慌了手腳,即令被開缺回籍養痾的袁世凱出山。
攝政王載灃召集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以及載澤商議。奕劻、那桐、徐世昌同袁世凱關係密切,提議起用袁世凱。載灃不語,片刻,奕劻又道:
“此種非常局面,本人年老,絶對不能承當。袁有氣魄,北洋軍隊都是他一手編練,若令其赴鄂剿辦,必操勝算,否則畏葸遷延,不堪設想,且各國使館,亦盛傳非袁不能收拾,故本人如此主張。”
載灃很不放心,道:“你能擔保沒有別的問題嗎?”
“這個不消說。”
載灃蹙額:“你既這樣主張,姑且照你的辦。但是,你不能卸責。”
儘管袁世凱被罷黜傢居,他的潛在勢力卻絲毫不減。他所以能夠操清室政局,而別人莫可奈何,6鎮新軍實係根本。清末練新軍時,以北洋6鎮配備最好。槍炮彈藥,皆最新購自外國,效能極強。各省新軍名為洋槍洋械,但與北洋相比,則又多係粗劣舊械,故實力相去甚遠。北洋6鎮兵源選擇極嚴,兵士之體格、文化,皆有一定標準;而各省多係舊兵改練,即新招者亦未經嚴格甄別。北洋選聘外國知名軍人充當教習,尤其中下級軍官熟習新操新製;各省之新軍訓練敷衍塞責,且沒有強者作教習。北洋6鎮軍費充沛,官兵軍餉較他省為高。袁世凱苦心經營的,衹有袁宮保的北洋6鎮軍隊,使他居於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
袁世凱多年來擔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又出任過外務部尚書,長期掌管清朝對外交涉事務,同帝國主義列強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他精明幹練和討好列強,深受帝國主義列強的器重。他被罷黜後,列強們仍一直對他寄以極大的希望,強烈要求啓用袁世凱。武昌起義爆發後,駐北京的各國使館發出“非袁不能收拾”的呼聲。他們還通過各種渠道,嚮清政府施加影響和壓力。
袁世凱同立憲派人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曾通過唐紹儀、梁士詒、楊士琦、周學熙等將李鴻章、盛宣懷等洋務派控製的鐵路、航運、電報、煤礦等事業奪到自己的手裏。他又支持立憲運動,在一些人中博得“開明”的聲譽。他罷黜傢居後,對他存有芥蒂的立憲派領袖張謇曾去拜訪過他,兩人通宵暢談。張謇臨走時,袁世凱用親切的口氣對張說:
“有朝一日,蒙皇上天恩,命世凱出山,我一切當遵從民意而行。也就是說,遵從您的意旨而行。但我要求您,必須在各方面,把我誠意,告訴他們,並且要求您同我合作。”
張謇同袁世凱的關係更加密切。張又是在南方有相當大影響的人。
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深知清廷對他有所疑忌,他的行動十分審慎。有人勸他乘時而起,依靠自己的實力,取清朝而代之。但他一則因清發跡,所謂“世受國恩”,不肯從孤兒寡婦手中奪取,落個不好的名聲;二則舊臣尚多,亦具有相當勢力,北洋舊部尚未作充分準備;三則革命黨人領導各省起義,民氣發展程度尚未看透。他與革命黨兩軍相對,內部不完全統一,想取勝有很大的難度。
清室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着迅速赴任,毋庸來京陛見,他卻並不立刻出山,而奏稱:“舊患足病,乞今尚未痊愈。”以此作為拖延時日的藉口。袁世凱的目的是要更多的權力。蔭昌作為陸軍大臣在前綫督師,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歸他節制調遣,袁世凱自然也要受蔭昌的指揮,不僅難以有多大作為,而且為人火中取慄,將來自己的結局依然難測。袁世凱看準了這一點,自然是不會迅速赴任。
清廷無奈,衹好將蔭昌調回,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給予湖北軍務全權。袁世凱遂將馮國璋率領的第1軍、赴援之海陸各軍,並長江水師全部掌握在手中,纔“舊患足疾”霍然痊愈,從彰德南下,進駐湖北孝感,親自督師猛攻,於1911年11月1日攻入漢口。
袁世凱在清政府的聲望頓時陡增,清廷不得不把他看作唯一可資倚靠的南天柱。慶親王奕立即辭去內閣大臣職務,袁世凱被授為內閣總理大臣。
但袁世凱仍不立即北上就職,他要確實控製北方局勢後,纔去北京。11月4日,他派人到石傢莊刺殺了第6鎮統製吳祿貞。
吳祿貞字壽卿,湖北雲夢人,素抱革命主義,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曾留學日本,就讀於士官學校,參加過興中會,回國後積極宣傳革命,曾先後任武昌普通學堂教習、北京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馬隊監督、新疆伊犁監督差使、東三省軍事參議、延吉邊務幫辦及督辦、陸軍協都統、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又被派往德、法兩國考察軍務,回國後任第6鎮統製。武昌革命事起,警報頻傳,因之雄心勃起,血肉為躍,願為革命,以犧牲其生命,乃擬起事於北方,樹數尺之白旗,振臂而起,期於嗟咄之間,推倒滿洲政府。不久,山西起義,吳祿貞被任命為山西巡撫,奉命率第1鎮1協及第6鎮第12協開赴石傢莊,轉進山西。吳祿貞認為這是實現革命抱負的一個好機會。於是,他到石傢莊以後即派參謀周維楨、何遂與山西革命志士籌劃革命大計。
閻錫山由於清軍迅速移兵石傢莊,而且力量比較強,他正在為難間,忽有清軍第6鎮參謀周維楨等持吳祿貞親筆函求見。函的開頭第一句話即說:“我公不崇朝而據有太原,可謂雄矣。”繼而又說:“革命主要障礙為袁世凱,欲完成革命,必須阻袁入京。若袁入京,無論忠清與自謀,均不利於革命,望公以麾下晉軍東開石傢莊,共組燕晉聯軍,合力阻袁北上。”
由於吳和閻都是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生,吳早閻數年畢業,為前後同學,閻深知其歸國後,積極努力於革命工作,故當時即擬以同意復之。但是,參謀人員想得比較多,疑其有詐。閻錫山說:
“他亦為同盟會的盟友,豈有騙人的吳壽卿乎?”
參謀人員則堅决主張請吳到太原面商。而且認為,必須於吳祿貞合殲當地旗軍後,才能組織燕晉聯軍。他們說:
“吳將軍先令旗軍攻固關,晉軍擊其前,吳軍擊其後,旗軍殲,燕晉聯軍之舉自可實現。”
於是,閻錫山立即復函,請吳到娘子關會面。
閻錫山又派參謀職位的士官同學仇亮促吳進兵,並在電話中與吳祿貞開玩笑道:
“將軍為巡撫所動了罷!”
吳祿貞答道:“這是哪裏話,我們應該當面談談,共罄所懷。”
閻錫山立即約吳到娘子關,吳概然允應。
11月4日,吳祿貞與吳鴻昌、參謀何遂依約而來。閻錫山及溫壽泉、黃國梁、趙戴文、姚以價、馬開崧也乘火車準時到達。秘密會議立即進行,吳道:
“清室授我為山西巡撫,是一種籠絡手段,我决不就任。我們共同站在革命立場上,亟願與山西攜手。我們眼前事,山西很要緊,可能山西光復,中國就光復,重要在於起義的是時候,能使清廷震動。袁世凱是中國第一個毒東西,他現在湖北孝感指揮作戰。袁如回到北京,掌握大權,革命就有很大危險。我們現在早到北京,就可以把他的計劃完全打破,山西的重要可想而知。還有,山西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堡壘,將來中國萬一對外有事的話,海疆是不可靠的,山西要負很大責任,所以山西這個後方的堡壘,也要好好佈置。
“我是老革命黨,你可能不知:你山西軍隊情形與革命發動情形,我一概盡知。你千萬不可遊移,懷疑我想做山西巡撫,你太小視我了。我是同唐纔常起義的失敗者,我曾加入興中會,組織自立軍在安徽大通起事失敗,你可放膽同我合作,我不會騙你。”
閻錫山立即贊同他的看法。吳祿貞衹帶少數參謀人員進入山西革命軍防綫之內,充分表示了他的誠意,也使閻錫山的幕僚人員均釋疑慮。會晤中還討論了鬥爭策略。吳祿貞道:
“現時清軍力攻武漢,第6鎮兵與山西兵南下合擊清軍,為武漢民軍後援是為上策;第6鎮與山西兵北伐,直搗燕京,奪滿廷巢穴,是為中策;第6鎮兵與山西兵連營占領石傢莊,守山西要隘,斷滿虜糧道,是為下策。上中二策,恐不能霎時辦到,暫可緩圖,先以下策着手。”
閻錫山認為這種策略適合情況,非常贊賞。於是,會議進入了實質性的談判,决定組織“燕晉聯軍”,公推吳祿貞為大都督兼總司令,閻錫山、張紹曾為副都督兼副司令,溫壽泉為聯軍參謀長。閻錫山答應派出兩營兵力,進駐石傢莊,聽從吳祿貞指揮,共同作戰。
吳祿貞又道:“我已有電約張紹曾趕速定期會師,直搗北京,推翻滿清,成立民國,使革命早日完成,已得張復電同意。惟近日最可慮者為袁世凱,我有深報,此公野心勃勃,大肆活動,如彼出山到京,革命前途障礙最大。現在他尚在沉機觀變。以吾所料,此公必出。北洋新軍中他的黨羽不少,他若就任內閣總理,或督兵大員,舊軍中他的豐沛子弟尤多,雞犬飛升,將是另一個局面,革命前途,三年五載難期成功。我之所以主張速會師都門竟此全功者在此,諸君以為如何?”
當吳祿貞問到何時行動時,閻錫山道:“第一列軍車,隨君而後即開。”
吳祿貞為掩護自己的革命活動,而不斷放出煙幕彈,不斷製造嚮晉軍進攻的假像。11日,他親赴井陘,督師進剿,占領蔡莊,革命軍退守滑驢嶺。12日,與革命黨接戰,地勢極險,懸崖絶壁,難以騎行,革命軍堅韌不拔,相持一日夜之久,革命軍不支,退守娘子關,並把赴娘子關與閻錫山組織“燕晉聯軍”說成派副官知府周維楨等馳入敵軍,曉以國傢艱危之大局及改良政治之苦心,已允輸誠。頃已下令停止攻擊,並即單騎往撫晉軍,尤屬忠勇可嘉。
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並要他迅速進京組閣。吳祿貞的一係列革命活動比較激烈,有所泄露,更為第6鎮中袁世凱係統中的人偵破,密報袁。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知吳將軍與晉軍合謀阻袁北上的信息以後,恨之入骨,即以3萬重金賄賂周符麟,去石傢莊暗殺吳祿貞。
周符麟是吳祿貞的舊部,原為第6鎮第12協統領,曾被吳撤職,所以懷恨在心,尋機報復。周到石傢莊後大肆活動,首先串連吳祿貞的衛隊長馬惠田,用重金收買。馬與周是同鄉,都是東北人,在延吉時就跟隨吳祿貞,吳對他十分信賴,所以重用他為身邊的衛隊長。周、馬私下約集軍官集會,以金錢、官祿為餌,引誘軍官反對吳。
參謀何遂發現馬等行動鬼祟,便嚮吳報告。吳生平為人志大氣豪,疏於防人,對何的報告不予重視,衹是說:“不要緊,馬惠田是靠得住的。”當晚,有人勸他調山西部隊來作衛護,他不肯。同學劉道仁勸他搬出車站,找民房暫住,他也不允。因而沒有作任何戒備。
11月7日凌晨,吳祿貞、張世膺、周維楨在車站一個小院辦公室批閱文件。馬惠田、夏文榮、吳榮章等4人,趁其不備,闖入辦公室。馬進門一面口稱嚮大帥賀喜,一面在行跪禮時即掏出手槍嚮吳射擊。吳見來者不善,即繞案桌躲避,並掏槍還擊。隨即跳窗衝到小院,但馬等緊追不放。吳又一個箭步跳上墻,準備翻墻而出。這時腿部中彈,跌下墻來,乘勢射擊。其時馬有意嚮外逃走,吳跟隨追擊。殊不知是計,剛出墻外,伏兵四起,為一陣亂槍擊倒。副官周維楨、來賓張世膺亦均同時被殺。
閻錫山所派晉軍兩營於11月5日運抵石傢莊,當時吳祿貞十分高興,招待豬肉饅頭,並允另給新式服裝。11月7日,吳祿貞殉職後,晉軍領導人仇亮、姚洪昉、景晟、史宗法、馬竜章、佴得勳等,共同嚮清軍第6鎮第12協協統吳鴻昌要求:聯合破壞京漢鐵路、黃河橋及滹沱河橋,並逼迫統帶與之聯合,速行北上。
吳鴻昌本是袁世凱係統的人,當然不會合作,帶領清軍逃竄欒城。同情革命的清軍官孔庚、何遂、李敏等則到山西參加革命。兩營晉軍也因兵力單薄撤出石傢莊。晉軍撤不遠,見清軍都已潰散,即返回,將石傢莊存儲之彈藥、糧秣、服裝等,運送太原。
11月18日,袁世凱命段祺瑞為第6鎮統製,到石傢莊收拾亂兵,閻錫山為防清軍進攻,命令晉軍在井陘、雪花山佈防。至此,“燕晉聯軍”失敗。
袁世凱又派人暗中與南方立憲派人以及帝國主義者接觸溝通。他做了這一切後,纔於11月13日到達北京,入朝覲見隆裕太後,表示效忠清室。2日後,袁世凱便公佈了內閣名單,他的親信居於重要位置:陸軍大臣是王士珍,民政大臣是趙秉鈞,郵傳大臣是楊士琦。那立憲派代表人物也有了位置: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梁啓超為司法部副大臣,他們雖然沒上任,但對袁世凱卻有了感情。
袁世凱又策劃削減君權,加重閣權,遂呈遞停止入對奏事說帖,清廷允準,自此一切政令均集中於內閣,袁世凱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清政府大權。但他卻沒有就此罷休,繼續進逼清室,把清室殘存的一點力量全數排除。載灃雖然庸懦無能,但他的攝政王之位,仍使袁世凱感到不便。12月6日,清室被迫准許載灃退歸藩邸,不再預政。朝廷用人行政,均歸內閣。袁世凱又將禁衛軍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調心腹將領馮國璋接充第二軍總統,負責畿輔和海防一帶防務,兼充禁衛清軍總統官。
對袁世凱有點牽製作用的,衹剩下軍諮府年輕的軍諮使良弼。袁世凱還沒來得及對他動手,良弼因反對共和,革命黨人彭傢珍卻將他炸死。
袁世凱取得了清政府的全部權力,便設法對付起義各省,若靠武力鎮壓,全國人民反對清政府、擁護實行共和的情緒非常強烈,武力是壓製不住的。於是,袁世凱便使用剿撫兼施、軟硬並用的手法。
他先依仗自己手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隊,集中地給首義的武漢起義軍相當打擊,後通過各種渠道,開始議和。
袁世凱寫信給黎元洪商議和事。黎元洪復信袁世凱,勸他贊助民軍。並表示:“公果能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400兆之人,皆皈心於公。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
袁世凱又派黎元洪的同鄉、道員劉承恩,以及海軍正參領蔡廷幹到武昌議和。黎元洪召集各部長、參謀等在議事廳接見劉、蔡兩人,劉、蔡首先表示:“我輩要求改革,無非為達真立憲之目的,今朝廷已宣佈實行立憲,且開黨禁,是則吾輩之目的已達。除民主國體外,無論何種意見皆可代達袁項城代奏,請朝廷采擇實行。”
黎元洪態度溫和地表示若項城現率所部轉取冀汴,尚不失為都督,將來大功告成,公舉總統時,以項城威望或可當選等語。
但黎元洪並不能完全支配湖北軍政府的實權,革命黨人見有君主立憲,表示強烈反對。那朱樹烈、陳磊、甘績熙、範義俠等都抽出指揮刀,喝道:“誰主和,誰吃刀!”各部長俱起而痛駡袁項城無人格,譏兩使無價值。那兩使惟紅漲兩頰,默坐靜聽而已。都督府門前又有民衆團體作示威運動。劉、蔡兩人見民軍志不可撓,民氣不可侮,失意而去。
袁世凱派劉、蔡和談,實屬試探。試探後他决定與汪精衛勾結。汪精衛被長期監禁,清朝政府對他又攻心軟化,善耆常與他談論政治,並贈以圖史百餘帙。汪精衛的意志、思想情緒發生了變化,他在獄中寫下《有感》一詩,把自己曾經身體力行過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說成是“豆萁相煎”。在另一首題為《述懷》的五言長詩中,則譴責自己謀刺清攝政王的行動是一時感情衝動,缺乏修養,意境情態大變,實際上已嚮善耆投降。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迫於形勢,不得不解除黨禁,宣佈釋放政治犯。11月6日,汪精衛被釋。汪精衛剛從獄中釋出,便被袁世凱找去,對他一再表示,他袁世凱早就同情革命,又令長子袁剋定與汪精衛結為兄弟,藉以籠絡人心。汪精衛願為袁氏出力,便與楊度、汪大燮共同組織“國事共濟會”,以民間團體的形式主張南北議和,由國民會議協議國體。
袁世凱的和平攻勢屢遭挫折,他又意識到需要進一步給革命以打擊,便密令北洋軍猛攻漢陽。漢陽被攻破之後,湖北軍政府張皇失措,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喪失了勇氣和信心,因而很快落入袁世凱設計的“和談”圈套。
湖北軍政府在黎元洪的堅持下,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拒絶和談,反對君主立憲,到放棄任何條件,主動要求停戰議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 | 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 | 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 | 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 | 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 | 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 | 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 | 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 | 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 | 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 | 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 | 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 | 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