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滿族民風民俗詳解: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   》 3農耕      富育光 Fu Yoguang

  農耕滿族先民,肅慎時就有了原始農業。挹婁人,便“有五穀,麻布”。勿吉人,“有粟及麥,菜則有葵,細則偶耕”(《魏書?勿吉傳》)。農業生産真正形成規模的是渤海和金代。滿族農耕的最大特點,是以牛錄(佐領)為單位。後金,實行“計丁受田”。清代,尤其是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産,親自成功地培育出“禦苑胭脂稻”,奬勵墾荒,調遣大批八旗兵丁返回京畿和東北駐防屯田,滿族的農業開始復蘇,耕地不斷擴大,産量提高,促進了經濟發展。
  農業強國——渤海、金代
  農業生産真正形成規模的,是渤海和金代,那時農業生産迅速轉入封建製的軌道,使渤海國和金朝成為農業強國,對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起到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一直影響到今天。
  渤海的農作物有粟、麥、稷、豆、稻以及各種果樹。其中,山柵城之豉(琿春一帶豆的釀造物)、盧城(和竜一帶)之稻、丸都(集安)之李、樂遊之梨馳名東北亞。史料記載,渤海時農田已有大面積墾殖,到處是縱橫交錯的田間小路(《貞孝公主墓志》),農耕和園藝都是比較發達的。
  金代的女真人不僅種五穀,而且引進回鶻𠔌、西瓜、紅芍藥、桃樹等。當時的鐵農具有鐵鏵、鐵犁、鍘刀、鐵鐮、鐵鋤、鐵鍬等,十分完備。女真人還與漢民一起創造了種植糧𠔌的輪作制度,在大田用牛、馬拉犁杖,起壟點種,廣種薄收的耕作法。那時人們還用水碓舂米。
  計丁授田
  訂丁授田是在牛錄(佐領)為單位的農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滿族的農耕最大的特點是,以牛錄(佐領)為單位,聚居在一個村屯,實行兵農合一,外出則為兵,入屯則為民。後金時,在牛錄為單位基礎上,按旗丁分給耕地,每一男丁種糧田五日(垧),種棉田一日(垧)。這是份地,一傢衣食,凡百差謠,皆從此生。同時,每三丁還要種官地一垧。這就是所謂的“計丁授田”。這些措施,開了滿族大規模農耕生産的先河。當時,遼瀋平原拖剋素(田莊)遍地,糧食産量明顯增加。
  屯居旗人與旗下傢人
  滿族從事農業生産的主要是屯居旗人和旗下傢人。所謂“屯居旗人”,即正身旗人中一部分屯居鄉村、從事農耕的人。所謂“旗下傢人”,他們聚居在所屬八旗佐領管轄內的村莊裏,以農耕為生。他們是滿族中的絶大多數,平時以農為業,戰時也抽丁打仗。
  禦苑胭脂米
  清康熙帝,一生重視農業,自己在皇宮中試種水稻,並成功培育出“禦苑胭脂米”,俗稱“禦稻種”。
  《康熙幾暇格物編》“禦稻米”條中,記載了康熙帝發現“禦稻種”並加以推廣的經過。采用單株選擇育種法,成功選育了一種早熟、高産、氣香而味美的水稻種,稱“禦稻”。經過三十餘年的試驗和培養,取得好收成。康熙五十四年(1715),首先在江南的蘇州和江寧(今南京)等地推廣,後來遍及江西、浙江等省。由於禦稻種一年兩熟,使單位産量大為提高,有力地調動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圍柳求雨
  往昔,在滿族中還有圍柳求雨的習俗,由族中女子腰圍柳葉求雨。後來,受漢文化的影響,多嚮竜王求雨。求雨時,人們擡着竜的模型,上覆柳枝架成的護棚,男的頭圍柳圈,赤腳,鳴鑼開道,舉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小旗。傢傢戶戶則焚香叩頭,接竜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編輯推薦前言(1)前言(2)1衣着(1)
1衣着(2)2發式3靴鞋4帽子
5佩飾1風味獨特的飲食(1)1風味獨特的飲食(2)1風味獨特的飲食(3)
1風味獨特的飲食(4)1風味獨特的飲食(5)2飲食習俗禮儀1滿族先民的住宅(1)
1滿族先民的住宅(2)2滿族的住宅3建房、居住習俗1狩獵
2捕撈與海獵3農耕1交通(1)1交通(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