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22節:智慧之道(8)
於丹 Yu Dan
也就是說,怎樣提升我們的經驗,讓它能夠切實合用,能夠在我們的生命體係裏提供一種別人不能替代的智慧,這就要靠我們自己的悟性的醖釀和提高才行。要想達到這麽高的一個層次,怎麽辦?
說起來也簡單,就是要把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聯繫起來看。
1979年12月,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在華盛頓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中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一隻蝴蝶在巴西振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得剋薩斯州引來一場竜捲風。這就是後來大傢所說的蝴蝶振翅效應。
為什麽蝴蝶振翅能夠引起那麽遙遠的竜捲風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事物都息息相關,凡事之間都有着微妙的聯繫。如果看不到這些聯繫,那就是你的悟性不足。
如果我們的悟性夠高,我們的經驗有時候就能夠教會我們找出最簡單的方法,讓一些復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我記得建國初期有一個事跡介紹,很有意思。當時某研究所拿到一臺蘇聯産機器,結構非常復雜。人們想要研究它,然而拆開機器後所有工程師都傻眼了。原來,機器裏面有將近一百根管子,盤根錯節,這一端有那麽多管子的入口,那一端有那麽多管子的出口,但中間管子跟管子是怎麽連接的,誰都不知道。
大傢一看,覺得不能接着拆了。所有的工程師對這臺機器絞盡腦汁,但就是不知道它的結構。
這時候,研究所一個看門的老人過來了,他衹用了兩樣東西,就把這件事解决了。
哪兩樣?一個是他自己手裏握着的大煙斗,另一個是他拿在手上隨時在傳達室小黑板上記事的粉筆。他過來後就吸足了一口煙,隨便找一根管子,吐進煙去,然後看見那邊有一根管子冒出煙來,他就在這頭寫了個"1",在那頭也寫了個"1"。他又吸一大口煙,再朝一根管子吐進去,又一根管子冒出煙來,他在這頭寫上"2",那頭寫上"2"。這樣做下去,最後他就把這些管子的對應關係都弄清楚了。
老人解决了問題,憑的是什麽?當然不是學來的知識。其實,這是在經驗基礎上加上悟性才能夠産生的一個實用的方法。什麽是大智慧?這樣的悟性就是。
知識是可能産生智慧的基礎,但知識未必直接導致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雖然從外在因素來說是可以學的,但內心必須要有自己的醖釀。那麽,什麽是自己內心的醖釀呢?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境界。孔子能夠做到的境界非常難得,叫做"子絶四",也就是他把四樣毛病在他這兒基本做到杜絶了。哪四樣呢?叫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什麽意思?第一是"毋意",意是主觀臆斷,就是一件事情擺在那兒,沒有什麽真憑實據,拍腦袋一想就說它是怎麽回事。這樣的事孔子基本上不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