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经注   》 卷二十二      郦道元 Li Daoyuan

  ○颍水洧水氵异水潧水渠(沙水)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
  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
  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
  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迳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
  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
  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氵隐
  水,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
  《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
  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东南过其县南。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
  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
  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取澡盥其中,
  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
  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其水东南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
  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
  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
  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
  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
  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于
  颍。
  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
  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
  封邑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迳上棘城
  西,又屈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
  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
  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
  西。《归藏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
  钧台之乡,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
  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
  为郏之靡陂。
  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
  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
  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
  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
  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
  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
  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
  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
  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
  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
  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
  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
  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
  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
  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
  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氵隐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氵隐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
  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
  颍水又东南迳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
  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颍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氵隐阳,氵隐强城在东北,
  颍水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
  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
  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
  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欢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
  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
  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
  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氵隐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
  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氵隐水从西来流注之。
  氵隐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
  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迳
  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颍上有堰,
  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
  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
  流,迳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土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
  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
  颍州治。谷水迳小城北,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
  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屈庙而欢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
  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
  迳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
  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东迳邱头。邱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邱头,王凌面缚水
  次,故号武邱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
  分,东南出为细水,东迳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
  邱者也,秦伐魏取郪邱,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
  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
  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迳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迳新
  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
  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迳细阳县
  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
  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曰:
  细水出细阳县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
  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
  氵隐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
  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
  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
  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
  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
  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
  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
  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
  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
  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
  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
  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
  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
  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
  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
  陶丘乡,所未详。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
  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
  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
  为侯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
  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
  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
  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
  流,迳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
  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
  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
  物谢时沦,凋毁殆荆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
  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
  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
  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
  《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
  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
  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
  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
  注于洧。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
  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
  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
  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
  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
  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
  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
  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
  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
  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
  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
  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
  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经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
  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
  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
  祠,名曰章乘,是也。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
  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
  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
  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
  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
  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司马彪曰:华阳,亭
  名,在密县。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东南流,又与
  一水合。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
  者也。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捕章山水注之,
  水出东捕章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东北,与黄沟合。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
  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
  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
  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
  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
  鳞也。又东迳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
  围长葛是也。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颍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
  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
  茂者也。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
  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又按京、杜地名,并云:
  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然则是水即禀水也。其水又东南迳棘城北,
  《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也。其枝水东北注沙,一水东迳许昌县,故许男国也。
  姜姓,四岳之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
  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
  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
  阁耳。
  洧水又东迳鄢陵县故城南。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
  于此。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洧水又东,鄢陵陂水
  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邱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
  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
  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
  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
  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新汲县故城北。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
  有汲县,故加新也。城有洧水南堤上。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洧水又迳匡城南,
  扶沟之匡亭也。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洧水自大穴口东南迳洧阳城,西南迳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沟水上
  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迳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
  类音读变。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一十
  五里,馀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洧水又南迳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
  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迳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
  陂。陂之西北即长舍城,陂水东翼洧堤,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
  冈,世尚谓之茅冈,即《经》所谓茅城邑也。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潩
  流。
  △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洧水又东南迳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
  也。《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颍川
  长平有故辰亭。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
  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
  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水东出,谓之五梁沟。迳习阳城北,又东迳赭邱南,
  邱上有故城。《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邱城,即此城也。又东迳长
  平城南,东注涝陂。洧水南出,谓之溪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
  洧水又东迳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
  者也。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盖
  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东迳陉山北,《史记》
  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
  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元凯言不忘本。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
  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其奇可嘉矣。潩水又东南迳长社县故城西北,
  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
  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殊为乖矣。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是
  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
  西田益也。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服虔曰:濮,水名也。且字
  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迳钟亭西,
  又东南迳皇亭西,又东南迳关亭西,又东南迳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迳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结为陂,
  谓之胡城陂。潩水自枝渠东迳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
  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
  于浊泽是也。其陂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陂水东南流迳明泉城北,故
  颍阴县之狐宗乡也。又东合狐城陂水,水上承陂水,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
  作口。而东迳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时人谓之敕水,非也。敕、潩音相类,
  故字从声变耳。潩水又迳东西二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
  走犀首于岸门者也。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潩水又南迳射犬城东,
  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潩水又南,迳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
  群为侯国。其水自城西分为二,枝津东南出,又东迳许昌城南,东流入濩陂水。
  潩水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陂水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
  东西十里。《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迳
  巨陵城北,郑地也。《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京相
  璠曰:颍川临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东积而为陂,
  谓之宣梁陂也。陂水又东南入潩水。潩水又西南流迳陶城西,又东南迳陶陂
  东。
  △东南入于颍。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
  潧水出郐城西北溪络坞下。东南流迳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泌水,水出贾
  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右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
  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
  迳郐城西,谓之为抑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
  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
  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
  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
  也。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
  也。盖《经》误证耳。
  △渠水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泲乱流,东迳荥泽北,东南分
  泲,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
  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也。皇武
  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
  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渊
  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
  散哧、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
  小缩、伯邱、大盖、牛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梁
  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渎,自酸棘受河,
  导自濮渎,历酸棘,迳阳武县南出。世谓之十字沟而属于渠。或谓是渎为梁惠之
  年所开,而不能详也。斯浦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矣。渠水右合五池沟。
  沟上承泽水,下注渠,谓之五池口。魏嘉平三年,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
  春,自彼而还,帝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者也。今其地为五池乡矣。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
  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即是山也。其水
  自溪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
  管叔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
  ·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
  俗谓之为管水。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同一百
  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
  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迳东武强城北。《汉书·曹参传》称:击羽婴于
  昆阳,追至页,还攻武强,因至荥阳。薛瓒云:按武强城在阳武县,即斯城也。
  汉高帝六年,封骑将庄不识为侯国。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不家水口也。一水东
  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
  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
  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
  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
  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
  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
  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子家赋《鸿雁》
  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服虔曰:
  北林,郑南地也。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
  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苑陵故城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
  也。考京、服之说,并为疏矣。杜预云:荥阳中牟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今是
  亭南去新郑县故城四十许里。盖以南有林乡亭,故杜预据是为北林,最为密矣。
  又以林乡为棐,亦或疑焉。诸侯会棐,楚遇于此,宁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处也?
  积古之传,事或不谬矣。又东北迳鹿台南冈,北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
  水出期城西南平地,世号龙渊水。东北流,又北迳期城西,又北与七虎涧合,谓
  之虎溪水,乱流东注,迳期城北,东会清口水。司马彪《郡国志》曰:中牟有清
  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东北,白沟水注之。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
  而东迳靖城南,与南水合。南水出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
  《山海经》曰:承水出太山之阴,东北流注于役水者也。世亦谓之靖涧水也。又
  东北流,太水注之。水出太山东平地。《山海经》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阳,而东
  南流注于役水。世谓之礼水也。东北迳武陵县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又东北入
  黄瓮涧,北迳中阳城西。城内有旧台甚秀。台侧有陂池,池水清深。涧水又东,
  屈迳其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者也。其水东北流
  为白沟,又东北迳伯禽城北,盖伯禽之鲁往迳所由也。屈而南流,东注于清水,
  即潘岳《都乡碑》所谓自中牟故县以西,西至于清沟,指是水也。乱流东迳中牟
  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太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
  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
  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
  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请还。
  是年,嘉禾生县庭。安美其治,以状上之。征博士、待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
  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自古,祠飨来今矣。沟水又东北迳沈清亭,疑
  即博浪亭也。服虔曰: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所未详也。历傅浪泽,昔
  张良为韩报仇于秦,以金椎击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车于此。又北分为二水,枝
  津东注役水。清水自枝流北注渠,谓之清沟口。
  渠水又左迳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迳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
  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建安五年,太祖营官渡,袁绍保阳武。绍连
  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相御,合战不利。绍进临官渡,起
  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
  绍旧营,遗基并存。渠水又东迳田丰祠北。袁本初惭不纳其言,害之。时人嘉其
  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
  又东,役水注之。水出苑陵县西,隟侯亭东,世谓此亭为却城,非也,盖
  隟、却声相近耳。中平陂,世名之泥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经》曰:役山,
  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东北流迳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迳焦城东,
  阳邱亭西,世谓之焦沟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
  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俗谓之驿城,非也。役水自阳邱亭东流,迳山氏城北,
  为高榆渊。《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者
  了。又东北为酢沟,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泥沟水出焉。又东北为
  八丈沟,又东,清水枝津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又东迳曹公垒南,东
  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
  疑即沫水也。东北流迳中牟县故城西,昔赵献侯自耿都此。班固云:赵自邯郸徙
  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处也。
  薛赞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疆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
  赵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
  《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在漯
  水之上矣。按《春秋》,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
  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遇
  必败之,及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杜预曰:今荥阳中有牟,回远,疑为非
  也。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兵车
  所指,迳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
  漳也。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
  所在,非论证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单父圣为侯国。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昔
  魏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
  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北迳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其水东流,
  北屈注渠。《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
  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馀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
  东南而注大梁也。
  △又东至浚仪县。
  渠水东南迳西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也。《竹书纪年》,梁
  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深赫,郑师败逋,即此城也。左则故渎
  出焉。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又东迳
  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梁伯
  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
  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
  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泾,东都睢阳,又改曰梁。自是置县,
  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续述征记》以此城为
  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
  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朝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
  县,又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
  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汴沙为阴沟
  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乎?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
  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
  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汴沙到浚仪而分也。汴东注,沙
  南流。其水更南流,迳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仓颌师旷城,上
  有列仟之吹台,北有牧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衿带牧泽,方一十五里,俗谓
  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
  牧泽之右矣,其台方一百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
  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
  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馀,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婆台城。渠水于此,有阴
  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苏秦说魏襄王曰:大
  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
  立称也。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
  楚、汉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也。
  渠水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民。王莽之左亭县也。役
  水枝津东派为汜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泥沟水也。《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
  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所谓东汜者也。其水又东北迳中牟县南,
  又东北迳中牟泽,与渊水合,水出中牟县故城北,城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
  及干宝《晋记》并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
  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至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
  在中阳城池台,未知焉是?渊水自池西出,屈迳其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汜。汜水
  又东迳大梁亭南,又东迳梁台南,东注渠。渠水又东南流迳开封县,睥涣二水
  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
  迳开封县故城北,汉高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陈留志》称:阮简,字茂
  宏,为开封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简方围綦长啸。吏云:劫急。简曰:
  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乐如是。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
  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徐广
  《史记音义》曰:秦孝公会诸侯于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逢泽,斯其处也。
  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鸾衡东指,弭节逢泽。其水东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
  流,迳牛首乡北,谓之牛建城。又东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许慎正作沙音,
  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矣。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
  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鲁沟水又东南迳围县故城北。
  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历万人散,王
  莽之篡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北,义师大败,
  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百姓哀而祠之。又历鲁沟亭,又东南至
  阳夏县故城西。汉高祖六年,封陈豨为侯国。鲁沟水又南入涡,今无水也。沙水
  又东南迳斗城西,《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殡伯有尸,其臣葬之于是城也。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亭东,《左传·桓公十四年》,宋人与诸侯伐郑东郊,取牛首
  者也,俗谓之车牛城矣。沙水又东南,八里沟水出焉。又东南,迳陈留县裘氏乡
  裘氏亭西,又迳澹台子羽冢东,与八里沟合。按《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县裘氏
  乡有澹台子羽冢,又有子羽祠,民祈祷焉。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
  子羽冢,县人也。未知孰是?因其方志所叙,就记缠络焉。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
  流,迳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迳开封城东三里冈,左屈而西南
  流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
  秋传》云:郑伯劳屈生于兔氏者也。陂水东北入八里沟,八里沟水又南迳石仓城
  西,又南迳兔氏亭东,又南迳邵亭西,东入沙水。沙水南迳扶沟县故城东,县即
  颍川之谷平乡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焉。建武元年,汉光武
  封平狄将军朱鲔为侯国。沙水又东与康沟水合,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东北迳
  向冈西,即郑之向乡也。后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水耗则辍流。又有长明
  沟水注之,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二城以东,悉多陂泽,
  即古制泽也。京相璠曰:郑地。杜预曰:泽在荥阳苑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
  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泉。渊水流陵邱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
  出城西北平地。泉涌南流,迳陵邱亭西,西南注龙渊水。龙渊水又东南迳凡阳亭
  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之西南。司
  马彪《郡国志》曰:苑陵有林乡亭。白雁陂又引渎南流,谓之长明沟,东转北屈。
  又东迳向城北,城侧向冈,《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者也。又东
  右为染泽陂,而东注于蔡泽陂。长明沟水又东迳尉氏县故城南。圈称云:
  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
  也。沟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沟,东迳平陆县故城北。高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礼
  为侯国。建武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
  中,封尚书荀攸为陵树乡侯。故《陈留风俗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北有
  大泽,名曰长乐厩。康沟水又东迳扶沟县之白亭北,《陈留风俗传》曰:扶沟县
  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康沟水又东迳少曲亭。《陈留风俗传》曰:尉
  氏县有少曲亭,俗谓之为小城也。又东南迳扶沟县故城东,而东南注沙水。沙水
  又南会南水,其水南流,又分为二水。一水南迳关亭东,又东南流与左水合。其
  水自枝渎南迳召陵亭西,疑即扶沟之亭也。而东南合右水,世以是水与鄢陵陂水
  双导,亦谓之双沟。又东南入沙水。沙水南与蔡泽陂水合,水出鄢陵城西北。
  《春秋·成公十六年》,晋、楚相遇于鄢陵,吕锜射中共王目,王召养由基,使
  射杀之。亦子反醉酒自毙处也。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陂水东迳匡城北,城在
  新汲县之东北,即扶沟之匡亭也,亭在匡城乡。《春秋·文公元年》诸侯朝晋,
  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今陈留、长垣县南有匡城,
  即平邱之匡亭也。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陈、卫之间,亦往往有异邑矣。陂水
  又东南至扶沟城北,又东南入沙水。沙水又南迳小扶城西,而东南流也。城即扶
  沟县之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中,封陈敬王子恭为侯国。沙水又东南迳大扶城西,
  城即扶乐故城也。城北二里有《袁梁碑》,云:梁,陈国扶乐人。后汉世祖建武
  十七年,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涡水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沟北便分为二
  水也。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东华城西,又东南,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今无水。
  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夥。昔
  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馀,亦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迳复,交错畛陌,
  无以辨之。沙水又东迳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
  并都之。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舜后妫满,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器用,
  妻以元女太姬而封诸陈,以备三悖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邱
  之下。宛邱在陈城南道东。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讨陈,杀夏征舒
  于栗门,以为夏州后。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
  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城内有《汉
  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
  云云:王君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馀人,赐与田宅。吏舍,自损
  俸钱,助之成郏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
  德立功,四县回附。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其础犹在。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
  孔子庙学,非也。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文颍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
  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汉高祖十一年,以为淮阳国。
  王莽更名新平,县曰陈陵,故豫州治。王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
  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沙水又东南而南屈,迳陈城东,谓之百
  尺沟。又南分为二水,沙水出焉。沟水东南流,谷水注之,水源上承涝陂。陂在
  陈城西北,南暨牵城,皆为陂矣。陂水东流,谓之谷水,东迳涝城北,王隐曰:
  牵北有谷水,是也,牵即柽矣。《经》书公会齐、宋于柽者也。杜预曰:柽即牵
  也,在陈县西北为非,柽,小城也,在陈郡西南。谷水又东流迳陈城南,又东南
  流入于沙水枝津,又东南流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大堰有,即古百尺堰也。
  《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
  今俗呼之为山阳堰,非也。盖新水首受颍水于百尺沟,故堰兼有新阳之名也,以
  是推之,悟故俗谓之非矣。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
  沙水自百尺沟,东迳宁平县之故城南。《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
  奔也,石勒追之,燌尸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
  王夷甫死焉。余谓后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
  擅雌黄,汙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谅为褒矣。沙水又东,积而为
  陂,谓之阳都陂。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迳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
  王莽之赏都亭也。明水又东北流注于陂,陂水东南流,谓之细水。又东迳新阳县
  北,又东,高陂水东出焉。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
  枝津北迳谯县故城西,侧城入涡。沙水东南迳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章
  水也。一水东注,即濮水也。俗谓之父水也,东迳城父县之故城南,东流注也。
  △又东南过山桑县北。
  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得迳其北明矣,《经》言过北,误也。
  △又东南过龙亢县南。
  沙水迳故城北,又东南迳白鹿城北而东注也。
  △又东南过义城县西,南入于淮。
  义城县故属沛,后隶九江,沙水东流注于淮,谓之沙汭。京相璠曰:楚东地
  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杜预曰:沙,
  水名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
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
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