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王溢嘉 Wang Yijia
在中國的仙、妖、人、鬼四境中,狐妖可以說是妖境的代表。筆記小說裏的狐妖故事,並非全是文人的嚮壁虛構,它們更是民間傳說的一種文學渲染。蒲鬆齡對他寫《聊齋志異》即曾做過類似的表白:“雅愛搜神,喜人談鬼,文則命筆,遂以成篇。”如果我們藉用利瓦伊史陀(C.Levi-Strauss)在談論神話時的“交響麯”比喻,那麽《聊齋志異》裏的狐妖故事,就好像蒲鬆齡演奏出來的妖精麯,他的演奏纔藝雖高,但樂譜卻完全來自民間;而且每一則狐妖故事一如交響麯中的和弦,都衹呈現部分的音節或旋律,我們唯有將衆多的狐妖故事合而聆之,讓它們成為渾然一體的妖精交響麯,始能獲得較完整的樂譜,也才能對這些故事的深層涵義有較多的認識,因為民間傳說所欲傳遞的訊息,主要就存在於這些樂譜中。
蒲鬆齡似乎已提供給我們某些訊息,在很多故事後面,他曾以“異史氏曰”的方式做了部分表白,但查其內容,均旨在諷喻,這是以某種意識形態賦予故事的附加價值,並非民間傳說所內含的原始訊息。源遠流長的民間傳說一如神話,是“民族的大夢”,它所藴含及所欲傳遞的往往是超乎個人的“集體潛意識”訊息,而這也是本文所欲探尋的主要訊息。
因為狐妖故事是漢族文化圈內相當流行的民間傳說,所以本文所欲探尋的以漢族“文化潛意識”訊息為主。構成這些訊息的元素就像一個個音符,在族群的心中飄蕩,慢慢組成契合其特殊心靈結構及文化結構的音節,然後再串連成較完整的樂章。如果我們匯集《聊齋志異》裏的狐妖故事,加以排比,異中求同,也許就能析離出代表漢族“文化潛意識”的某些不變的音節或特殊的旋律,而這也正是本文所用的方法。
一、中國狐妖與西方狼人的文化訊息
《聊齋志異》裏的每個狐妖故事都涉及變形——狐狸幻化成人形,走到人世間的舞臺上,這是它的基調。
在將動物擬人化的寓言故事裏,中國的“狐假虎威”和西方的“狐狸與葡萄”等,表現了東西方對狐狸這種動物的某種共識——都認為它是一種聰明、狡猾的生物。但在變形故事裏,卻出現很大的歧異,西方流行的並非狐妖,而是狼人的傳奇。雖然同屬變形,但狐妖是野獸提升為人類,而狼人卻是人類淪落成野獸的故事,這種思路上的南轅北轍,隱藏的可能是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聊齋志異》裏曾出現數個殘留有野獸痕跡的狐妖,譬如捲一的《董生》,董生半夜歸傢欲就寢,發現被中臥一姝麗,“戲探下體,則毛尾修然”;又如捲六的《毛狐》,馬生在田間所勾引的少婦,“膚赤,薄如嬰兒,細毛遍體”。對此一人與獸間的過渡形態,董生和馬生都直覺地認為這是狐化人,而不是人變狐;而浸淫於中國文化中的讀者,也很自然地契合於此一想象。
但在狼人故事裏,當一個西方人看到某人身上出現野獸的痕跡,譬如手掌上長毛、耳朵尖尖的、指甲長而彎麯、兩眼直盯着人看等,則此一像人又像狼的過渡形貌,讓他想到的乃是人正在淪落成狼,而非狼在提升為人。
這種直覺判斷上的差異,很可能就是來自我所說的“文化潛意識”。中國人具有野獸可以提升為人類的思維傾嚮,而西方人有的卻是人類會墮落成野獸的思維傾嚮。從某個角度來看,中國人的這種思維傾嚮,可以說是由“物老成精,則可變化”的泛靈信仰與“人畜輪回”的佛傢思想等積澱而成;而西方人的思維傾嚮則主要是來自基督教“人是上帝照他的形象所造”,人獸殊途,但人類也曾經墮落過等觀念的影響,不過這仍不足以解釋出其全部內容。
西方的狼人故事恐怖而且血淋淋,傳說中一個人若吃了被狼咬過的羊肉,喝了被狼污染的水或自己被狼咬過,就會在月圓之夜變成嗜血狼人,外出飽饜邪惡的欲望,到天明時纔又恢復人形。在歐洲黑暗時期,甚至像“追獵女巫”一樣,發生過“追獵狼人”的慘劇,今天的法國中部是當時的狼人之鄉,在公元1520到1630年間,當地類似狼人而被告發的案例即高達三萬件,多數狼人都在嚴酷的審判下被處死,還有不少被剖皮裂膚,看看是否反披狼皮。
反觀《聊齋志異》裏的狐妖故事,雖有幾個狐祟案例,如捲五《姬生》一文裏的“金錢什物,輒被竊去”,捲十四《狐懲淫》一文裏的“凡一切服物,多為所毀,又時以塵土置湯餌中”,但這也衹是讓人不堪其擾而已,其他的故事不僅不恐怖,而且還相當迷人;狐妖多能與人類和平相處,甚至有聽聞某人傢中有狐妖而發財了、而夜夜春宵了,竟心生羨慕與嫉妒者,如捲八《狐夢》一文。而且,雖然自唐朝以後,即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但對狐妖這種傳說中的妖精,卻從未見維護社會秩序的官府像西方追獵狼人般,采取過大規模的追獵狐妖行動;最後,連官府都和狐妖舉杯澆愁、把袖追歡起來,如捲六的《狐妾》。
為什麽西方人懼於碰到狼人,社會對它施以嚴厲的製裁,而中國人卻樂於遇見狐妖,社會對它采取寬容的態度呢?這可能涉及另一個文化因素。過去常有人比較儒傢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我們可以說在20世紀以前,基督教是一種高標準而嚴厲的思想與行為規範,它具有濃厚的“幽暗意識”,深恐人類在失樂園之後再度墮落,而它對不符道德的欲望也具有相當的潛抑作用(repression),狼人故事可以說是其幽暗意識的外射(projection),或者被潛抑之欲望的突圍而出。照精神分析的說法,它們會對當局者及旁觀者形成“內在的威脅”,而在意識層面爆發出焦慮、恐怖與痛恨等情緒反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