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百年奇跡的人生:周有光百歲口述   》 第22節:一三 留學日本(1)      周有光 Zhou Youguang    李懷宇 Li Huaiyu

  一三 留學日本
  我在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讀書,這兩個大學的畢業生都到美國留學,我因為窮,去不了美國留學。結婚後,我的嶽父給張允和兩千塊錢,當時也是一個大數目,我和張允和商量:這兩千塊錢不要用,出去留學。到美國去,不夠,美國要花更多錢,我們就到日本。
  日語在那個時候很有用,今天還是很有用。對我來講,我學了法語反而起不到作用。我在美國看到廣告,法國出版了一本書,我去書店買這本書,書店的人說,這本書還沒有出來,可是英文本已經出來了。我買了英文本,法文本就不看了。法語跟英文無形當中是一種競爭,利用法語的機會很少。許多國際會議,都是英語、法語兩種話,實際大傢都用英語,不用法語。法語是一種很好的語言,有很豐厚的文化背景,但是我學了很難用上。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這四種都是全世界重要的語言,俄語現在不行了,俄羅斯人現在都讀英文了;西班牙語文化背景差;法語的文化背景很深厚,可是在競爭當中,法語失敗了。
  留學有兩點好處:日語要學得好,在日本很快就學好,在中國就慢,英語更是這樣子。還有,外國整個學術環境跟中國不一樣,真正讀書要靠自己,留學不留學一樣,在中國也可以學得好的。讀書實際是自己讀的,老師不會來管你,衹是指點一下子。
  清朝末年就開始有人留學,起初中國沒有大學,後來教會學校到中國來辦,讀大學不一定到外國去了。可是比大學更高的還要到外國,譬如美國有名的大學是以研究生為主,不是以大學本科為主,我們的大學是以本科為主,研究生比較少。真正讀書,自己自修,在中國跟外國完全一樣。我搞字母學是一種興趣,我收集了許多字母學的書,想不到後來有用處。自學是主要的,愛因斯坦講的話一點不錯。
  1933年,我們一結婚,立刻就去日本,不耽誤時間,那時候到日本留學的人多得不得了。那時候跟今天不一樣,要到日本去,用不着簽證,上海坐船,第二天早上就到日本了。那時候,有大量的日本人在上海,日本人喜歡到上海來,中國人喜歡到東京去,東京有大量的中國人,寫一封信,在國內三分郵票,到日本也是三分郵票。日本東京的物價和上海比,加十分之一,不像今天完全隔斷了。那時候上海虹口一帶全是日本人。中日關係很密切,你到東京去,上岸根本不檢查你。不僅到日本方便,到美國也很方便,你有護照,到美國最多一個星期就可以走了,現在不行。現在兩個制度,你把我當敵人,我把你當敵人,那時候沒有這種情況。
  在日本留學,原來想去讀四年書,後來不到兩年就回來了。一個原因是張允和懷孕了,要回來生育。另一個原因是我到日本那時候思想"左傾",希望去跟河上肇,河上肇當時是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非常有名。所以我不考東京帝國大學,要考京都帝國大學,一下子就考上了,到京都,河上肇被捕了,根本沒有看到河上肇。那麽,我到日本就變成讀日文了,讀經濟學的目的沒有達到。當時日本不承認中國的學分,在日本讀博士要讀三年,而美國衹要一年兩年就可以。而日本的課程我在國內讀過,我不願意重新再讀一遍。上海聖約翰大學跟美國是接軌的,但是與日本不接軌。這樣倒有一個好處,專門讀日文,所以當時日文進步很快。後來就是到了美國,日文還有用處。
  這是年輕時糊塗。人生在年輕時候有許多糊塗的事情,這是盲目的。人傢說,戀愛是盲目的,我們的戀愛不是盲目,很自然的,其他的許多事情確實有盲目性:到日本留學是盲目的,從美國回來也是盲目的,以為中國有希望了,我搞經濟學,以為對戰後的國傢有用處,回來後經濟學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序(3)
第4節:一 常州青果巷(1)第5節:一 常州青果巷(2)第6節:二 育志小學
第7節:三 常州中學(1)第8節:三 常州中學(2)第9節:四 五四運動
第10節:五 聖約翰大學(1)第11節:五 聖約翰大學(2)第12節:六 光華大學(1)
第13節:六 光華大學(2)第14節:七 拉丁化運動第15節:八 妻子張允和(1)
第16節:八 妻子張允和(2)第17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1)第18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2)
第19節:一○ "舉杯齊眉"第20節:一一 四姐妹第21節:一二 連襟瀋從文
第22節:一三 留學日本(1)第23節:一三 留學日本(2)第24節:一四 抗日戰爭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