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未死的沙威   》 第22節:讀書與人生(1)      梁曉聲 Liang Xiaosheng

  讀書與人生
  ——在國傢圖書館的演講
  討論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
  的活動,我們都要踴躍去參加。仔細想來,這世界以前和現在發生着許多災難性的事件,許多國傢還
  入鼕的第一場雪使北京變得有點兒寒冷,很像我的家乡東北。非常感謝大傢在這麽冷的天裏趕到國圖來。我和國傢圖書館的陳力館長(主持人)都是中國民主同盟的盟員,我們達成一種默契,民盟的同志為中國文化事業做任何事情,舉辦一切和振興文化有關
  在流血,還有死亡,有這樣那樣的災難,而我們這樣一些人,在這樣一個日子裏,聚集在國傢圖書館裏討論讀書的話題,應該是一件欣慰和幸運的事情。即使在中國也依然如此,我們還有那麽多地方沒有脫貧,還有那麽多孩子想讀書、想上學而不能夠實現這個願望。此時此刻我們談論讀書的話題和讀書的時光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與文化的頽唐沒落有關聯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國傢的文化肯定和這個國傢的經濟、科技的發展有密切聯繫。當一個國傢的經濟和科技將要振興或開始衰退,幾乎可以從十年前就看出它在文化上的端倪。90 年代上旬我訪問過日本,那時候日本的經濟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呈現比較明顯的衰退跡象,但當時我已經非常震驚了。我是第一次到日本,作為一個文化人,我首先利用一切機會考察它的文化,我感到奇怪的是,這個國傢的文化在那時已經開始處於頽唐、沒落的狀況,它的經濟為什麽還能支撐着呢?我當時不解。後來事實證明它的經濟開始衰退了,我從這之間找出了聯繫。80 年代初,有一批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電影在中國放映,如《野麥嶺》、《望鄉》,電視劇《阿信》,還有《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以及寫工業傢族的《金環石》、《銀環石》。再往前看50 年代的日本電影和書籍,我們發現二戰後的日本文化由三方面的元素構成:第一個元素是反思意識;第二個元素是臥薪嚐膽振興民族的精神;第三個元素是危機意識。這三種文化因素培養了日本二戰後的新一代,這種文化背景在他們身上是起了作用的。而到八十年代後期,在日本的文化中就幾乎看不到這樣一種反省的意識了,到處呈現着頽唐和沒落。我的感覺是,日本文化總想從現實中抓取到能夠構成民族和國傢精神的那種文化核心,但此時這種文化已經失去了精神核心,處在一種極其頽唐的娛樂狀態。1993 年,我和翻譯走在銀座大街上,翻譯指着一個行跡匆匆的男人說:“這是我們日本非常著名、傢喻戶曉的一個青年主持人,你今晚一定要看他的節目。”那天晚上,我在電視上看到的現場直播節目中,主持人用兩團膠泥出一個話題,他問女性的左乳房和右乳房是不是一樣大?令我吃驚的是,竟有那麽多的女性上臺當場脫下衣服,她們臉上已經沒有了作為人類女性的任何羞澀感。我看得發愣,這不是午夜12 點以後的節目,而是黃金段的正規節目,大人孩子都可以看。第二天晚上我走到地鐵站口,突然看到電視臺攝製組在現場拍攝,內容是從地鐵站口出來的年輕女孩子們如果誰能穿上那件價值一萬日元的緊身衣,就送給她,當然她必須當場脫下衣服試穿。很多人脫下衣服,雖然是在白布後面,但晚上打着燈會映出一個女子脫衣服的影子來,主持人還時常做些怪臉。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娛樂致死》,我感覺日本那時的文化就處在一種大面積的娛樂狀態,書店裏寫真集比比皆是。我想到日本曾經拍過那麽好的電影,那些電影在資料館裏放映的時候,北影衹有專業人員才能夠觀看,有一次一位老導演居然把數學家華羅庚夫婦請來觀看。我們確實感覺到日本電影中有着一種精神。但是當日本文化一旦翻過這一頁,進入全面娛樂化的時候,我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精神的衰落。回國後我曾寫過一篇長文叫《感覺日本》,其中寫到:我感覺到某些日本的青年,尤其日本的女青年臉上有一種單純,但是那樣一種單純使我震驚,幾乎和我們漢語中的“二百五”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什麽樣的文化能使人們變成那樣?我覺得文化肯定不止帶給人們審美和娛樂,文化還造就一代人。一個國傢的科技也罷,精神也罷,它是不是可持續發展,關鍵還要靠人。雖然此後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渡邊純一、村上春樹的作品目前在中國非常時尚、暢銷,我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都是村上春樹的書迷,因此我也很認真地讀了他的幾本書。我從這些書中也確實看到了日本當代人,尤其是日本當代青年那樣一種精神上的迷惘、睏惑和頽唐。這和文化有關,這個文化恰恰是當一個國傢經歷了最艱難的一段歷史之後,當一個民族開始享受她的經濟、科技、文化成果之後,當這種享受的過程經歷了十年之後,上一代人的某種精神可能是會蛻變的。
  西方深厚的基督教精神是他們文化的底色
  至於歐美,娛樂文化是由他們推動和發展起來的。首先美國為世界製造了大面積的娛樂文化,但是美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傢呢?它的價值觀念通過電視,通過一切傳媒,通過一切文化藝術的形式(包括書籍)傳播着最多元的價值觀念。但是在歐美許多國傢,你又感覺到它有着國傢精神,它有着不變的、萬變不離其宗的價值觀念。這個價值觀念是跟基督教文化
  有關的。基督教文化的正面,說到底就是自律、平等、博愛,跟啓蒙時期最樸素的人文文化部分是相通的。也就是說,西方文化有了這一碗飯墊底,無論多麽的娛樂、多麽的商業,都不能改變這些國傢和地區文化的底色。因此西方的孩子們並不一定要從書本上接受關於人文、同情、博愛、團隊精神、責任感,以及關於政治、文明的概念,因為這種文化已經融解
  在他們日常的生活中了。西方的孩子從小就懂得撒謊、欺騙、計謀、損人利己是不光彩的、可恥的、違反道德的。
  文化的基因和無釐頭文化的啓示
  文化的影響什麽?我在想文化可否是基因,我認為是可能的,要不為什麽說出生於書香門第的人,長大後他身上就有這種氣質呢?一定是在一代代的基因裏就體現着的。因此美國的孩子即使再娛樂,他從小養成的價值觀念是不會動搖的。最近香港電影演員周星馳被人民大學聘為教授。周星馳電影的特色叫“無釐頭文化”,在大陸,尤其是在大學校園裏影響非常廣泛。我非常喜歡周星馳,最早看他的電影是《竜蛇爭霸》,那時他還是個小青年,演一個配角,非常不錯。在擁有着許多優秀演員的香港,他獨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相當不容易。香港演藝界,尤其男演員中,有一批苦孩子出身,他們是奮鬥者,所以我喜歡周星馳,把他的影片都定為娛樂片,什麽《少林足球》、《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在他的娛樂片中,雖然大部分情節是搞笑的,包括《大話西遊》,但其中有思想或思想的片斷。這些片斷是深刻的,情節和細節的設置是機智和俏皮的,這些都是我所喜歡的。我跟香港的教師們探討過關於周星馳電影在香港大學裏有沒有構成一種影響的問題,是不是周星馳的電影一演,整個香港大學裏一片這樣的文化呢?回答是相反的!它不會影響到大學校園的文化。香港人衹是把它當成電影,看過就過去了,然後還是接受大學文化。為什麽在大陸就變成了校園裏一片“無釐頭文化”呢?這究竟是怎麽造成的呢?我作為大學的中文教師,有時候在教學的時候極為睏惑,而扭轉這一點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其效果並不好。現在凡女孩子,無論是詩歌、散文、書評、影評、日記,幾乎都是一個主題——情愛。凡男孩子,除了極少數還能看到莊重之作,差不多都好像流水綫上、復印機上出來的一樣,行文都是“周星馳”式的。我說可以換一種行文的方法,可以寫一點其他的,但無論如何號召,都是成效甚微,可見其影響之大!這個問題可供我們去思考。我們有些文化現象絶對不是世界性的,比如讀書,全世界有一個共性,就是讀書的人和以前相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為先是有電臺,有報紙,有刊物,然後有電視,有網絡。人們獲取一切信息或趣味的東西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書本和人的關係鬆弛了。但比較特殊的就是中國人與古老的閱讀習慣更快地疏遠了起來。還有就是這種“無釐頭文化”在我們第二代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這樣一種狀況。再有就是手機短信息和網上聊天現象,不要以為這是世界共同的,絶對不是。手機短信息衹是中國特色的,國外也有手機短信息,但不會發出那麽多俏皮的、娛樂的信息。手機短信息我見過質量非常高、非常深刻、非常有理念的,而且有些幾乎是名言,是我們讀名人錄、名言集的時候所不能讀到的一些相當雋永的話語,但大多數的衹不過是小聰明而已,沒有意思。這些東西構成一種文化的泡沫,衹有意思而沒有任何意義。文化也有泡沫現象,我們看到美國人製造了大面積的娛樂文化,引領了全球娛樂文化的時代,但美國人無論怎樣娛樂,智商都不會降低。可能恰恰在娛樂過程中,他的文化還在提升,智商還在提高。但是另外一些民族可能是在快樂的過程中僅僅被塑造成了衹會娛樂的動物,文化的其他元素和人類的關係散失掉了,這是應當考慮的問題。
  中國的“啓蒙文學”使改革順理成章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如果沒有80 年代到90 年代那一時期特殊的文化影響,改革開放對於我們國民來說會在心理上、精神上變得那樣順理成章嗎?當我們讀西方文化史的時候,當我們讀到啓蒙文學那一時期,我覺得80 年代的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文學就是啓蒙的。當時有那麽多的文學作品,反映了那麽多的社會現象,正因為這個啓蒙的作用,纔有了今天所看到的經濟成果、科技成果。應該看到在80 年代整個新時期文學所起到的作用。那個時代在我頭腦中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文化印象,說起美術,就會想到羅中立的《父親》,在那樣一個年代那樣一幅關於陝北老農的油畫裏,它使我們所有看着、欣賞着這幅油畫的人想到了什麽?油畫本身就傳達出了一種思想——有知識有能力的中國人要奮鬥啊!為了我們這樣的父親,它給人的鼓舞是從內心發出的。尤其是油畫中的一個細節,老農耳輪所夾的那半截鉛筆,老農臉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還有老農的微笑,幾乎是對生活沒有要求的那種微笑,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農民,對於物質生活的訴求那樣的低,能吃飽飯他們臉上就有笑容。作為這個國傢的青年人,一想到這樣一些農民父兄們就覺得自己所負的責任。我還想到另一幅油畫《心香》,它的整個畫面就是一顆捲心菜,衹有少許的幾片葉子,已經沒有了水氣,沒有了支撐力,搭拉在土壠上,而且被菜青蟲咬過,但就在捲心菜的正中翠生生地長出了菜花。一看這幅油畫,我們立刻知道它所表達的內涵,頓時那個時代的每位知識分子,無論是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都知道我們就應該像那捲心菜長出的花一樣,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中我們也要生長。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幅油畫好像是叫《穿白色連衣裙的少女》,在還沒營業、還沒打開小窗的書刊亭旁邊,一位穿一襲白色連衣裙的女孩早早地站在那裏等待着買書,她手裏在看《中國青年》,那顯然不是為《中國青年》這本雜志在做廣告,而是標志着、傳達出那個時期中國青年們的學習熱潮。尤其是有的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古典名著的時候,排了長長的隊伍,誰敢說後來為國傢振興做出貢獻的那些人士中,與這一文化背景無關。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所呈顯出來的整個民族嚮上的精神狀態,這些成就能憑空而來嗎?它能夠成為一個國傢的整體成就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第1節:目錄第2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1)第3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2)第4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3)
第5節:論人和書的十種關係(4)第6節:十種關係(下篇)(1)第7節:十種關係(下篇)(2)第8節:十種關係(下篇)(3)
第9節:十種關係(下篇)(4)第10節:讀書與人生(1)第11節:讀書與人生(2)第12節:讀書與人生(3)
第13節:讀書與人生(4)第14節:讀書與人生(5)第15節:讀書與人生(6)第16節:讀書與人生(7)
第17節:虛假柔情似水(1)第18節:虛假柔情似水(2)第19節:虛假柔情似水(3)第20節:關於說話
第21節:紙簍該由誰倒空第22節:讀書與人生(1)第23節:讀書與人生(2)第24節:一個國傢的明信片(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