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董耀會 Dong Yaohui
燕山山脈歷史上修過哪些長城?
燕山山脈位於河北省北部至遼寧省西部,處於大興安嶺、太行山和陰山相互交匯的部位。是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界山。歷史上長城的修築,利用了這條自然分界的山地。最早在燕山山脈上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期的燕國。這條長城經張傢口附近、赤城、圍場、赤峰和阜新附近蜿蜒伸展入遼東丘陵,秦漢時期也大體沿襲此綫,循燕山山脈北坡走嚮。南北朝時期,北魏在燕山山脈的長城西段嚮北推移到張北至獨石口一綫。明代長城在繼承前朝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增修加固。東段沿燕山山脈南坡至延慶、密雲、遷西、山海關、又從山海關嚮西沿遼西走廊與燕山山脈邊緣,至阜新一帶進入東北平原,這段長城是明長城中最險要的一段,成為拱衛京師、維係京師安危的重要屏障。
太行山脈修的長城有哪些?
太行山脈,山高𠔌狹,雄關據險,是北京、開封、邯鄲的西部屏障,許多關隘是山西高原通往華北平原的主要通道,是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直至清朝烽火未斷,幹戈未息。戰國時期,諸侯國為互相防禦,在太行山地區築長城。趙為防禦秦、魏,在今邯鄲地區沿漳河北岸築漳滏長城,又稱趙南界長城;在今河北蔚縣南,經飛狐口(飛狐陘)、雁門關至寧武關築趙西北界長城;燕國在今河北易縣西南,沿易水北岸經徐水、雄縣至大城縣西南築易水長城,又稱燕南界長城。中山國為防禦趙、晉在今山西與河北地帶,縱貫恆山,接太行山南下,經過竜泉關、倒馬關、井陘關、娘子關、固關,至邢臺修築長城。北齊自今大同西南,經平型關至居庸關修長城。明長城則從居庸關沿太行山,經紫荊關、倒馬關、竜泉關、平型關,再沿恆山,經雁門、寧武,偏關為外三關,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以確保京都的安全。
五臺山的長城有哪些?
戰國時期,中山長城自北縱貫恆山,經五臺山西北的平型關,沿太行山南下,經過竜泉關、倒馬關、井陘關、娘子關、固關到達刑臺黃澤關以南。明代長城即九鎮之一的太原鎮長城區域西起保德、河麯、偏關、寧武,沿恆山東去,經雁門關、穿越五臺山、平型關、太行山、經竜泉關、固關到達黃榆嶺。
泰山上的長城是誰修的?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西起東平湖東岸,東至淄博市西南與魯山相接,是戰國時期齊國與楚國的界山。公元前340年—前302年間,南方的楚國吞併汶水、泗水及其以東諸侯小國,領域與齊國接鄰。齊宣王為防楚北進,大興工役,沿今山東中部的山地修建了一條長千餘裏的長城。根據史志所載和現存遺跡推斷:這條長城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濟水之濱,嚮東北進入泰山,乘山嶺經泰安西北,循萊蕪市北與章丘縣交界山嶺,逶迤抵達臨朐縣與沂水縣交界的大峴山巔的穆陵關。此處地勢險要,人稱“齊南天險”,係古今交通咽喉。長城過穆陵關後經五蓮縣北,沿諸城、膠南兩縣的齊城山,最後止於海邊。
陰山山脈修築過的長城有哪些?
陰山山脈在內蒙古高原上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北方少數民族爭奪、占據並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由於南坡陡峭,許多隘口就成為內蒙古高原越過陰山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位於狼山的古代軍事重鎮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就是因陰山山脈的西段狼山與烏拉山之間中斷,形成一個缺口,“望若門闕”而得名。門闕寬100~200米,縱深長約30公裏,兩側斷崖峭壁。戰國時期,越國打敗林鬍、樓煩後,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築趙北界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宣化境內),經大青山、烏拉山、狼山南麓至高闕。秦始皇萬裏長城,即是將秦、趙、燕北長城連接加固,增築而成。漢長城,在此段基本沿襲了秦始皇長城,加築塞外受降城、光祿塞列城和武帝外長城。南北朝時期,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沿陰山山脈南麓東自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築長城。
黃土高原上修建過哪些長城?
戰國時期,公元前271年秦昭王在黃土高原上沿自然地勢,自今甘肅岷縣嚮東北穿越黃土高原,經臨洮、渭源、隴西、靖寧,越過六盤山,經固原、環縣、吳旗、橫山、榆林、神木,東去黃河西岸修築長城,稱戰國秦北長城,抵禦鬍人。秦與魏在黃河西岸先後修建長城。公元前408年,秦簡公自華陰縣東南小張村附近起,嚮北越渭河,大體沿洛河西岸,止於黃竜山南麓築長城,稱戰國秦東長城。魏從華縣朝陽洞嚮北,越渭河,大致沿洛河東岸嚮北,經澄城、韓城止於黃河西岸築長城,稱戰國魏西長城。明代長城自恆山嚮西,翻越呂梁山,嚮西南蜿蜒於黃土高原之上,形成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文化景觀。
秦始皇長城是怎麽跨越六盤山的?
六盤山,又叫隴山,山脈大致為西北至東南走嚮,總長近250公裏。西起於寧夏海原縣境,東南抵渭河峽𠔌。在行政區劃上,六盤山大部分屬寧夏固原地區,少部分屬甘肅平涼、天水兩地區和陝西寶雞地區。六盤山的主體,由兩列近似平行的山脈所構成,東側的一列為黃峁山、瓦梁亭山等,長約70余公裏,平均高度2200米,山坡陡峭,多深溝峽𠔌;西側的一列是六盤山的主脈,為西峰嶺、香爐山、米缸山、大雪山、關山等,長約140多公裏,平均高度在2700米以上。海原西部和南部的西華山、南華山、月亮山,是六盤山的西北延伸的支脈,高度都在海拔2600米以上。在六盤山主脈同這些支脈的交接地帶之間,有一段較為開闊的覆蓋有黃土的𠔌地。發源於六盤山的葫蘆河就流經此地。秦始皇萬裏長城,起於甘肅臨洮,由西南而來,沿葫蘆河插入六盤山中,又由將臺堡沿葫蘆河支流轉嚮南,最後盤山而去,越過六盤山而進入寬闊平坦的隴東黃土高原,離六盤山嚮東偏南方向蜿蜒而去。這種橫切一個大山脈而貫東西的情況,在長城的修築中是很少見的。如果能到實地去看一看,你會被古人選擇長城橫越六盤山路徑之妙而折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