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作品及墨宝集   》 第22节: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Li Shutong

  若佛法则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
  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原第58页图放于73页李叔同书赠夏尊以为祝嘏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第2节:我到了虎跑寺第3节:到灵隐寺去受戒了第4节:和慧明法师时常见面
第5节:寡言此事最为紧要第6节:人生最后一段大事第7节:命终后一日第8节:敬三宝
第9节: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第10节:得子第11节: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第12节:好的东西没有胆量受用
第13节:凡事自己动手去做第14节:南闽十年之梦影第15节:当时很赞美他们第16节:品行道德要在俗家人之上
第17节:忽然生了一场大病第18节:二一老人第19节:南闽十年之梦影第20节:佛法大意
第21节:佛法十疑略释第22节:佛法非违背于科学第23节:佛法非能灭种第24节:佛法宗派大概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