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各自的朝聖路 》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
周國平 Zhou Guoping
可是,沒有了那種追問世界之究竟的衝動,哲學還是哲學嗎?因為理性不能把握神秘,我們就不再思考神秘了嗎?難道哲學從此要對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無動於衷,僅僅滿足於做邏輯的破壞者或衛士?
有兩位哲學家分別代表上述兩個對立的派別,然而,與其大多數追隨者不同,他們心中仍然藴藏着那種追思神秘的衝動。他們不愧是現代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
作為邏輯經驗主義的開創人之一,維特根斯坦也主張衹有經驗對象是可思考的,哲學衹研究可思考的東西,其任務是通過語言批判使思想在邏輯上明晰。但是,他懂得的確存在着超驗的領域,例如那種"從永恆觀點來直觀世界"的本體論式的體驗,衹是因為它們不屬於經驗範圍,因而是不可思考的,而不可思考的東西也就是不可說的。"一個人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這是神秘的東西,甚至是最深刻的東西,卻無法作為問題來討論。針對此他寫道:"真正說來哲學的方法如此:除了能說的東西以外,不說什麽事情,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學的命題,即與哲學沒有關係的東西之外,不說什麽事情……"真正的哲學性體驗衹能封閉在沉默的內心世界,作為一門學術的哲學衹能談論與真正哲學性體驗無關的東西,這是多麽無奈。
海德格爾卻試圖衝破這無奈的沉默。在他看來,他名之為"存在"的那個超驗的領域,乃是作為意義之源泉的神秘領域,的確不是理性思維所能達到的。但是,他相信這個領域"總是處在來到語言的途中",是可以在語言中嚮人顯現的。不過,這不是淪為傳達工具的邏輯化語言,而是未被邏輯敗壞的詩的語言。在詩的語言中,存在自己嚮人說話。於是,海德格爾聚精會神於他所鐘愛的荷爾德林、裏爾剋等詩人,從他們的詩中傾聽存在的話語。
當然,沉默和詩都不是哲學。可是,我們應該相信,在維特根斯坦的沉默中,在海德格爾的詩思中,古老的哲學追問在百折不撓地尋找棲身之地。
七哲學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廣義的宗教精神和廣義的哲學精神是相通的,兩者皆是超驗的追思。在狹義上,它們便有了區分,宗教在一個確定的信仰中找到了歸宿,哲學卻始終走在尋找信仰的途中。一個渴慕大全的朝聖者,如果他疲憊了,不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了,他就會皈依某種現成的宗教。如果他仍然精力充沛,或者雖然疲憊了,卻不甘心停下,他就會繼續跋涉在哲學的路上。
現代的顯著特點是宗教信仰的普遍失落。針對這一情況,雅斯貝爾斯指出,對於已經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現代人來說,哲學是惟一的避難所,其意義在於鼓勵人們尋找非宗教的信仰。我本人也傾嚮於認為,哲學一方面尋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質,它的這個特點也許能夠使之成為處於睏惑中的現代人的最合適的精神生活方式。哲學至少有以下好處:
第一,哲學使我們在沒有確定信仰的情況下仍能過一種有信仰的生活。哲學完全不能保證我們找到一個確定的信仰,它以往的歷史甚至業已昭示,它的矛盾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這種信仰。然而,它的弱點同時也是它的長處,尋找信仰而又不在某一個確定的信仰上停下來,正是哲學優於宗教之所在。哲學使我們保持對某種最高精神價值的嚮往,我們不能確知這種價值是什麽,我們甚至不能證實它是否確實存在,可是,由於我們為自己保留了這種可能性,我們的整個生存便會呈現不同的面貌。第二,哲學使我們在信仰問題上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價值多元是現代的一個事實,想用某一種學說(例如儒學)統一人們的思想,重建大一統的信仰,是行不通的,也是不應該的。哲學反對任何人以現代救世主自居,而衹是鼓勵每一個人自救,自己尋求自己的信仰。
第三,哲學的沉思給了我們一種開闊的眼光,使我們不致沉淪於勞作和消費的現代漩渦,仍然保持住心靈生活的水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苦難的精神價值 | 第3節:與世界建立精神關係 | 第4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1 | 第5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2 | 第6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3 | 第7節:在黑暗中並肩行走4 | 第8節:孤獨的價值1 | 第9節:孤獨的價值2 | 第10節:孤獨的價值3 | 第11節:勇氣證明信仰1 | 第12節:勇氣證明信仰2 | 第13節:守望的角度 | 第14節:被廢黜的國王 | 第15節:在沉默中面對 | 第16節:哲學與孩子與通俗化 | 第17節:名人和明星 | 第18節:讀書的癖好1 | 第19節:讀書的癖好2 | 第20節:讀書的癖好3 | 第21節:讀書的癖好4 | 第22節:讀書的癖好5 | 第23節:都市裏的外鄉人 | 第24節:記住回傢的路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