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宋詞鑒賞辭典   》 李彭老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李彭老(生卒年不詳)字商隱,號篔房,德清(今屬浙江)人,淳祐中,為沿江製置司屬官。與吳文英、周密以詞酬唱。周密《浩然齋雅談》捲下云:“篔房李彭老,詞筆妙一世,予已擇十二闋入《絶妙詞》矣。”又云:“張直夫嘗為詞敘雲:”靡麗不失為國風之正,閑雅不失為騷雅之賦,摹擬玉臺不失為齊梁之工,則情為性用,未聞為道之纍。‘樓茂叔亦云:’裙裾之樂,何待晚悟,筆墨勸淫,咎將誰執。或者假正大之說,而掩其不能,其罪我必焉。“《彊村叢書》據汪射城輯本刊《龜溪二隱詞》一捲,內彭老詞二十一首。
  ●四字令
  李彭老
  蘭湯晚涼,鸞釵半妝,紅巾膩雪初香。
  擘蓮房賭雙。
  羅紈素璫,冰壺露床,月移花影西廂。
  數流螢過墻。
  李彭老詞作鑒賞
  就風格而言,李彭老詞屬吳文英一派。比如這一闋,開篇點題“蘭湯晚涼,鸞釵半妝,紅巾膩雪初香。”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便是“蘭湯”、“鸞釵”、“紅巾”、“膩雪”、“香”、“蓮房”、“羅紈”、“素璫”、“冰壺”、“露床”、“月”、“花影”、“流螢”等一大批金碧輝煌、豔美嬌麗的字眼,通過這些光怪陸離、琳瑯滿目的詞彙,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個生活在錦衣玉食之中的貴族少婦的形象。身處這樣的環境中,她或者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或者琴棋書畫瀟灑風流。而詞中正面寫到女主人公的,除了妝飾之外,便衹有兩個動作:“擘蓮房賭雙”和“數流螢過墻”,乍一看這不過是有閑階級的兩種遊戲而已。但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越讀,我們越能覺出“賭雙”二字的講究。事實上,如果把全篇比作竜的話,那麽“賭雙”二字就是竜的眼睛:忽略了它們,全篇衹是一片糊塗;讀懂了它們,全篇也就豁然開朗。原來,女主人公“擘(掰開)蓮房”,並非是無目的地玩耍,而是要通過賭雙來占卜自己是否有緣成“雙”——因此,錦衣玉食堆中的貴婦人,其實是被痛苦熬煎着的思婦。由此就可以推知“擘”這個動作中混和着無限的憂思,也寄托着無限的希望。同樣,讀通了這一句,“數流螢過墻”的含義也就昭然若揭。我們知道,“擘蓮房賭雙”開始在蘭湯浴罷,當在初夜;而“數流螢過墻”是在“月移花影西廂”以後,可見已經夜定更深。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主人公不知已擘了多少蓮房,也許早擘出了雙,但是蓮房卻欺騙了她;也許擘出的蓮子數目總是單,所以她的失望早都變成了絶望。總之,夜已人靜,自己卻毫無睡意,百無聊賴中衹能“數流螢過墻”。可見數流螢的行為,正是痛苦、寂寞、凄涼的心緒的表現。這闋《四字令》含藴極深,出語極淡,而正是這些淡語,閑語,起到了比正面勾勒更好的作用。
  李彭老詞之工秀,還可以從這首煉句煉字的詞中看出。首先,在句子的安排上,作者既善於用淡筆醖釀,又能夠抓住“好發揮筆力處”,盡力鑄造揭破主題的重點句。這首詞上下兩片各有四句,每片前三句重在醖釀,到了前後兩個結句處纔用醖釀所得的全部功力,吐出千鈞之語。先看上片。首說“蘭湯晚涼”,是剛剛出浴,次說“鸞釵半妝”,則正在打扮。古詩有“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話,可是這首詞中的女主人公卻在刻意妝扮,大概她已有愛人即將回來的預感或說“確信”。“紅巾膩雪初香”是寫妝成。到這裏為止,人,經過了一番梳洗打扮,衹待旅人歸來;詞篇,也經過了一番精心藴蓄,已經箭在弦上,於是鄭重推出一句:“擘蓮房賭雙”。這一句是作品的主題所在,當然也正是上片力量之所在。再看下片。“羅紈素璫”,“冰壺露床”雖僅寫妝束所用的器具,但跟上片比較,已明顯流露出凄冷的意思。“月移花影西廂”表示時間推移。隨着月移花影,主人公“賭雙”的希望完全落空,在這種意境下出現的“數流螢過墻”一句,對於主人公悲愴凄冷情緒的揭示,無疑是最得力的。其次,在詞語的使用上,雖說呈現着光焰耀目的總趨嚮,可是由於上下兩片側重點多有不同,詞的風貌也就不完全一樣,前片的期待是滿懷希望的,所以“蘭湯”、“鸞釵”、“紅巾”、“膩雪”、“香”等詞語用的都特別嬌美;後片由失望轉入絶望,因而“羅紈”、“素璫”、“冰壺”、“露床”、“月”、“影”等詞語則顯得樸素與凄涼。
  ●浣溪沙·題草窗詞
  李彭老
  玉雪庭心夜色空。
  移花小檻鬥春紅。
  輕衫短帽醉歌重。
  彩扇舊題煙雨外,玉簫新譜燕鶯中。
  闌幹到處是春風。
  李彭老詞作鑒賞
  草窗,周密之號。周乃彭老詞友之一。此詞與為思念此友所作。
  “玉雪庭心夜色空。”起筆之寫照草窗,是從鼕日雪景落墨。玉雪指白雪。雪中天地,猶如瓊妝玉砌一般。立於中庭,四望皆白,一片空明,幾乎沒有了夜色。庭心之心字,下得妙,若替庭心之人設身處地着想,便覺庭院直與雪光空明之瓊玉天地合而為一。
  此種感覺,實已寫出此境中之人,自是表裏俱清明澄澈,肝膽皆潔如冰雪。從雪景起筆,為的是先立其大,即象喻草窗之高尚清操。起筆亦並非泛寫。“移花小檻鬥春紅。”寫照春日背景之草窗。養花小欄中花色之深淺、花容之姿媚又各不相同。一“鬥”字,便透過花色花容之爭奇鬥豔,形象地刻畫了草窗花興之濃、賞花之精。從而草窗生活之雅緻、藝術情味之高潔又可知。“輕衫短帽醉歌重。”則從夏日寫照。上二句是寫其清操雅韻,此一句則寫其狂豪興致。輕衫短帽,指夏日之裝束。輕衫短帽,描繪草窗風度之瀟灑倜儻。醉歌重,即“李白鬥酒詩百篇”之意,描寫其豪興,亦寫出草窗與友人唱和,樂此不疲之致高情濃。
  上片依四季時序為草窗寫照,下片則從書畫音樂再作映襯。“彩扇舊題煙雨外”。草窗為彩扇題詩,那扇面上的墨跡乃與空中的煙雨相映成趣。這一意象營造可謂妙極,正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詩。煙雨可作春雨解,但作秋雨解,尤妙。如此則無形之中補足了上片所未寫及之秋景,以虛補實,使上下片聯結更為緊密。此句是寫草窗藝術生活中書畫之一側面。此句是以寫意之筆,作真實寫照。“玉簫新譜燕鶯中”,轉寫草窗嫻於音樂,移宮換羽,每有新詞,輒付諸管弦,被諸女兒歌喉,極為美聽。此句是寫草窗藝術生活中音樂之一側面。此句亦是寫真。又,此二句對偶,上句舊字,下句新字,互見文義,更寫出草窗平生於琴棋書畫皆樂而有素。為人清韻雅緻如此,宜其妙手所至,觸處自然生春。故結筆處總輓全篇雲:“闌幹到處是春風。”這一寫意之筆,確能寫出草窗之精神。清韻雅緻的主人公,所到之處,無不使人感到如沐春風。此是對人格品題之高度評價,亦寓於感性之形象描寫之中,結得餘韻無窮。
  此詞品題草窗作詞的風格,其實是藉重於描寫草窗為人的風格。以鼕雪、春花、夏日、彩扇、玉簫、藝事等,描寫出其人之清韻雅緻,其詞之風格亦自可知。上下兩片互相映襯,遂使全詞呈現為以四季時序為經,以藝術生活側面為緯的結構,全詞可看作時草窗為人風格之一全幅整合之寫照。李彭老作此詞,不愧為草窗知音。
  ●祝英臺近
  李彭老
  杏花初,梅花過,時節又春半。
  簾影飛梭,輕陰小庭院。
  舊時月底鞦韆,吟香醉玉,曾細聽、歌珠一串。
  忍重見。
  描金小字題情,生綃合歡扇。
  老了劉郎,天遠玉簫伴。
  幾番鶯外斜陽,闌幹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
  李彭老詞作鑒賞
  此詞是回首舊情的一段戀麯。在宋季情詞中,堪稱工秀婉麗之作。
  起首“杏花初,梅花過,時節又春半。”三句,點出時間為春半時節。紅杏初開,梅花盡落,由此觸起對歲月如飛的感慨。“簾影飛梭,輕陰小庭院”,寫索居獨處時百無聊賴的心境。“飛梭”,喻時間流逝之速。微陽照着低垂的簾幕,小庭院裏,一片漠漠輕陰。
  以上幾句重在寫景,雖用了“杏花”、“簾影”等看來是華麗的詞語,卻構成了幽悄凄寂的氛圍,詞人那孤獨的心情已隱現其中了。“舊時月底鞦韆,吟香醉玉,曾細聽、歌珠一串。”三句,轉入追憶。極力刻畫,精豔絶倫。想當時她在春月下打罷鞦韆,那如花似玉的美好容顔,已足以使人為之傾賞不已,何況還有她那圓轉清脆的歌聲呢!“鞦韆”一詞,不可滑眼而過。
  唐宋時期,女子在春日有玩鞦韆的習俗,所以每當庭院春半時節,作者便憶起舊時月底鞦韆的情景。“香”、“玉”,喻女子的體貌芳潔,詞人為之宛轉低吟,醉心不已。“吟香醉玉”,真是極情迷戀癡之語。“歌珠一串”,形容歌聲的圓美流轉。這裏輕輕點出女子的身分。
  這片“忍重見,描金小字題情,生綃合歡扇。”三句,緊承上片“歌珠”意,進一步寫別後的刻骨相思。“忍重見”,即“怎忍重見”意。三句作一句讀,意思是說不忍重見當日自己曾題上情詩的合歡紈扇。“描金小字”,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顔料)細心地描上小字,顯示其珍重之意。“合歡扇”指團扇,意更深長。詞中用以暗示男女間的歡好。也許這扇是當初女子送於自己的定情之物。扇上題情,更包含許多難忘的情事。如今重憶,舊情猶在,可惜的是愛侶已遠隔天涯了。
  “老了劉郎,天遠玉簫伴。”這正是詞人深悲所在。“劉郎”,乃詞人自喻。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用劉晨重入天台尋覓仙侶不遇的故事,嘆息愛情的間阻。本詞更着“老了”二字,益增無限蒼涼悲慨。“玉簫”,唐人小說中的婢女名。詞中以此指代遠別了的歌女。
  結處“幾番鶯外斜陽,闌幹倚遍,恨楊柳、遮愁不斷。”三句,含思綿渺,陸輔之《詞旨》稱之為“警句”。不知多少回,詞人倚遍闌幹,眺望着天邊落日。他在期盼什麽呢?衹恨那疏疏楊柳,遮不斷自已無盡的春愁。“遮愁”一語,雖亦見於前人詞句,然用在本詞中,韻味更濃。楊柳棲鶯,而鶯啼又令人想起她那珠串般的歌聲。楊柳之外是斜陽照着的山川,她已像天般遙遠。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習,見了楊柳,難免勾起離情。此詞末三句把這些意象渾融在一起,於柔婉中寓幽怨之情,深藴而有餘味。
  全詞分上下兩片,四個層次來寫:第一層寫如今時節;第二層寫舊日相識;第三層寫睹物思人;第四層寫久別愁思,上下連貫,一氣呵成。人事景物,互融交渾,表現了作者深沉的懷念前歡的情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王禹稱寇準錢惟演
陳堯佐潘閬林逋楊億
陳亞夏竦范仲淹柳永
張先晏殊張昪石延年
李冠宋祁梅堯臣葉清臣
歐陽修王琪解昉韓琦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