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山大川 》 登山途中的人生感悟:如果山知道 》
第21節:喜馬拉雅的金字塔(1)
謝彌青 Xie Miqing
喜馬拉雅的金字塔
關於珠峰的話題之二
在珠穆朗瑪北側海拔5600米,中絨布冰川的左側磧上方的一塊小平臺上,珠峰墓地靜靜地安臥其間。
這兒應是世上最荒涼的墓地了,緑草和鮮花與此地無緣,除去春秋兩個登山季節,與其相伴的便衹是高原幹冷的風和風中狂舞着的雪片。
這兒應是世上最樸素的墓地了,幾塊碎石成塚,一頁板岩為碑。不同的文字以不同的方式書寫着一個最簡潔的"結束語":×××之墓×年×月×日立。
這兒應是世上最能體現平等的墓地了,不論他們生前的貧富與職位,不論他們人格的高尚與卑劣,因為他們選擇了珠峰,便因此而擁有了生命中最後一個空間,一個沒有大小之別,沒有豪華與簡陋之分的平等的空間。
這兒應是世上最具象徵意義的墓地了,在那堆碎石的下面,沒有遺體,沒有骨灰,甚至沒有遺物衣冠。衹有那斑駁模糊的碑文能證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一個生命留在了這裏。
攀登珠峰的歷史可追溯到本世紀的二十年代,至今已有1500餘人登上頂峰(包括南北兩側),而為此喪生的人則近200名。
(一)
登山者在離開大本營出發上山的前夕,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墓地,與這些素不相識的同志者交談。
於是,在那片黑褐與土黃交織出的荒涼中,便會有幾盞用空罐頭盒製成的小油燈,微弱的光搖曳着照亮了一條上山的路。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有"鬼節"放燈的習俗,放燈意在為死者引路。而在珠峰墓地燃起的油燈,與其說是生者為死者照亮,倒不如說是死者為生者引路。這是一位年輕的登山者對我說的。
他告訴我,當他第一次來到珠峰墓地,點燃那一盞盞樸素的油燈時,不由地問自己:"你為什麽來這裏?"
(二)
這塊墓地上的第一塊碑,是1979年現在中國登協主席曾曙生和戰友們一起,為因滑墜而犧牲的尼瑪紮西、羅朗、王洪寶所立。
那年10月,中日聯合登山隊來珠峰進行偵查攀登,為來年日本隊的攀登選擇路綫。一日,尼瑪紮西等人從6500米的3號營地出發,欲從珠峰的衛峰章子峰橫切一段雪坡到達珠峰北坳。橫切,是登山之大忌,因為極易導致雪崩和流雪。在登山途中如遇必須橫切的地形,則通常采取快速通過的行軍方式。尼瑪紮西、羅朗、王洪寶和一個日本人走在前面,他們行進的速度很快,走在後面的尚子平吃力地追趕,偶一擡頭,見他們4人已到達6800米處正坐在那兒休息。也就是一轉眼的工夫,老尚聽見一聲異樣的響動,待再擡頭時,衹見那4個人正連同一大片斷裂的雪塊一起,急速地嚮下滑動。一切都發生在頃刻之間,老尚甚至都來不及喊一聲,那3人就掉進了一個裂縫,衹有那名日本人,因被雪浪甩了出去,跌斷了3根肋骨卻撿回了一條命。
在另一條路綫上偵察的老曾聞訊後,兩天兩夜不吃不喝地趕到出事地點,面對的卻是一條深達百米的冰裂縫和痛哭不止的老尚。
老曾和老尚為戰友選擇了這塊墓地,因為在這塊小平臺上能夠清晰地看見珠峰,還因為絨布冰川的融水匯成的絨布河打旁邊緩緩流過。有珠峰和絨布河為伴,想必他們便不會寂寞了。
墓地上的第一塊碑就這樣立了起來,儘管這3個名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似乎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的聲名,遠不及1960年珠峰登頂的三位英雄,也比不上1975年攀登珠峰時犧牲的鄔宗嶽政委。但在登山者們眼裏,他們是平等的,衹要敢於踏上珠峰這條艱險的路,他們便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登山者。
(三)
有了這第一塊碑,後來便就有了第二塊、第三塊,直到後來有人在墓地東側的一塊巨石上,用紅漆寫下了兩個大字--墓地。
在此之前,登山死難者的墓地散落在周圍,有的由於雨雪、風化、泥石流等原因已經找不見了,有的則由於當時條件的局限而根本沒有立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人與山相逢(1) | 第2節:人與山相逢(2) | 第3節:回首餘純順(1) | 第4節:回首餘純順(2) | 第5節:回首餘純順(3) | 第6節:守望峰巔 | 第7節:祈禱梅裏 | 第8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1) | 第9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2) | 第10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3) | 第11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4) | 第12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5) | 第13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6) | 第14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7) | 第15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8) | 第16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9) | 第17節:雙子星與七大洲最高峰的激情對話(10) | 第18節:天庭札記(1) | 第19節:天庭札記(2) | 第20節:天庭札記(3) | 第21節:喜馬拉雅的金字塔(1) | 第22節:喜馬拉雅的金字塔(2) | 第23節:夏天的哲思 | 第24節:走出喜馬拉雅(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