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梅毅 Mei Yi
劉宗敏馬上頂他一句:“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你別說廢話1
李自成默然。
甭看劉宗敏的官銜衹是“製將軍”,不是“太尉”、“大司馬”什麽的,其實他幾乎與李自成平起平坐,根本不買這位哥們“皇帝”的賬。
追贓之際,官員中首遭掠死的,竟然是率京營三大營兵士在北京城外最早投降的明朝國戚、襄城伯李國楨。
這個賊臣,是崇禎帝末期最受寵信的臣子。平日別的大臣跪稟議事,惟他一人洋洋站在皇帝身邊,殊無人臣禮儀。所以,從崇禎帝一直以來信用的諸人名單,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可救藥:溫體仁、周延儒、陳演、魏藻德、李建泰、李國楨。
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初見李國楨,對他就沒一絲好印象,呵斥他說:“汝受天子重任,信寵逾於百官,依理應該死國,厚臉來降,汝欲何為?”馬上就令人把他綁個嚴實。
李國楨痛哭乞哀。李自成駡道:“誤國賊,你還想活1有了這句話,李國楨想活太難。
劉宗敏首先刑拷於他,小火燎燒,大板痛砸,折磨一夜,終於讓這位李爺極痛而死。這還不算完,農民軍士兵闖入其傢,輪姦了宅中婦女。
至於陳演和魏藻德兩個“大學士”,也該表一下。
陳演是“前大學士”,三月初因謊報戰功罷相。他本來想逃離北京,因傢産太多行未果。聽說大順軍索銀,他主動先嚮劉宗敏送去白銀四萬兩。老劉喜其“慷慨”,沒有立即對他加刑。稍後,其傢僕告發,說他傢中地下藏銀數萬。農民軍掘之,果然遍院子土下全是白銀。
劉宗敏大怒,開始對其大刑伺候,又得黃金數百兩,珍珠成斛。即使如此,李自成從北京臨走前,仍把陳演與一幫勳戚大臣皆斬首。
大學士魏藻德,明朝狀元出身。他以談兵見拔,但入相後對崇禎帝沒有出過任何好主意,衹知依從沉默。本來因為他官大,單獨囚於一黑屋中。這魏大人隔門縫乞求:“新朝如欲用我為官,就把我放出來吧,別把我鎖在這裏。”這一來,反而提醒了劉宗敏。
喪門星劉宗敏把魏藻德提入廳堂親自審問,首用夾刑,邊夾邊問:“汝居首輔,何以亂國如此?”
魏藻德邊嚎邊答:“我是書生,不諳政事,先帝無道,遂至於此。”
劉宗敏雖是大老粗,聞言也怒:“汝以書生擢狀元,為官三年即升首輔。崇禎何處對不起你,竟敢誣他為無道昏君1
於是,劉將軍親自下堂,用力搧了魏藻德數十大嘴巴。士兵見狀,夾棍猛扯,老魏十指皆斷。惶急疼痛之下,魏藻德大呼:“我有一女,願獻給將軍為妾1劉宗敏聽了高興,喚人立取其女,姦污後送入軍營,聽憑軍士享用。
但是,對於獻女的老魏,劉宗敏更加不屑,嚴命兵士加緊拷掠。一共“伺候”了六天六夜,最後魏藻德腦袋被刑板夾裂,腦漿流出而死。
魏藻德死了,農民軍又把他兒子抓來索銀。小魏叩頭說:“我傢裏確實沒有銀子了,如果我父親活着,還可以嚮門生故舊藉銀,現在他死了,哪裏去找銀子?”農民軍小頭目聽他這樣說,揚手一刀,砍下小魏腦袋。
明朝的翰林、科臣這些清貧官員最倒黴,他們傢中油水實在拿不出,多被刑掠而死。
劉宗敏在大門口立數十剮人柱,殺人無虛日,無論官員、百姓,衹要看上去傢中有錢,肯定會被請至此處挨刑。
經過數天拷掠,李自成軍共得銀七千多萬兩,均讓工人重新熔鑄成巨大的中間有孔竅的方板狀銀板,以便於運輸。
七千萬兩真不是小數。崇禎帝十多年加餉攤派,從民間得銀不過兩千萬兩,結果導致民心渙散而亡國。李自成在京城榨銀七千萬,酷烈可知。而且,這筆巨大的數字,絶非僅僅從明朝官員身上榨出,也出於北京每戶細民之傢。
李自成進入京城後,馬上傳點大群戲子和裁縫入宮,天天換新衣,日日聽小麯,很是暴露了這位“農民領袖”的低俗趣味。
但是,他在吃飯方面極不講究,惟吃少許米飯拌幹辣椒,佐以烈酒送飯,不設盛饌。
器物方面,李自成皆用昔日營中的粗陋軍器,對於宮中竜鳳諸精緻器皿,他眼神不好,總覺“栩栩如生”的藝術品竜騰鳳躍,很感不祥,所以從來不用。
農民軍士兵自然對待“文物”也不愛惜,他們以皇宮中精美巨大的官窯花缸做馬槽,拆精木門窗燒火為炊。看見內庫中有珍稀巧雕的犀牛角杯,士兵們把大點兒的用於搗蒜,小點兒的註入豆油當燈用,一無所惜。
見劉宗敏等諸營皆富,李自成的“老營”衹得粗米馬豆當糧食,這些老營官兵們怨聲載道,覺得“闖王”不夠意思,於是私下相率出宮淫掠,遍入民間房捨搶財姦淫。
可稱的是,李自成本人不是很好色,一直不喜歡“弄那事”。他在皇宮中僅幸掌書宮女竇氏一人,衛兵們稱之為“竇妃”。
客觀上講,如果講李自成入京後啥正事沒幹,也是鬍說八道。
當時,西北、華北、山東、河南所有地區以及湖北、江蘇大部地區,皆是“大順”政權轄地。在不停選派對地方實現真正管轄的同時,李自成派出部分軍隊南下,準備徹底消滅殘明軍隊,一統天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