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董耀會 Dong Yaohui
甕門設在接近濠堡的主墻旁,在壕主墻上留一門,外面築有拐尺形土臺,左側留出僅能容一人通行的小門。從外表看,它與馬面形狀完全一樣,不瞭解實際情況就不會發現有甕門。這門平時供打柴和修理壕壁人員出入;在利用副墻作戰的守兵撤回時,就可迅速閉塞起來。
副墻(堤):副墻是在主墻和壕溝外兩個馬面之間與壕的主墻成平行而構築的。副墻的寬約5米,高約1米多。副墻也挖有濠溝,但比主墻前的壕溝較淺。副墻的作用,一是利用它進行戰鬥,可提高主墻的防禦力,因為這種副墻並不妨礙主墻的射擊,一種是防護作用,防止風沙積雪淹沒主壕溝。
壕堡:壕堡是設置在主墻內側的方形城堡。中央設有門,還築有甕城。在靠近主墻的堡墻兩側各開一個小門,以便迅速登城。堡墻周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墻相同。堡內築有營房屯住守兵。壕堡的位置多在𠔌口或重要道路附近,堡與堡的距離遠近不等,隨着地勢的險要而變遷,大約近的壕堡間相距約3—7公裏,遠的約有7—11公裏。這樣,接近的壕堡在發生情況時,就便於策應和支援。
邊堡:是離開界壕的小型城堡,用來控製道路幹綫。如內蒙古巴林左旗龐傢灣的邊堡,每邊長約220米,墻高3米多,墻厚約5米多。墻外有濠溝,堡內有營房,堡墻上構築有女墻。
明長城修建時共分幾個等級?
根據已發現的明代關於修建長城的石刻碑文記載,明長城大致是按三個等級建造的。一等長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條石為基座,墻身內外兩側用磚或條石砌築,墻心填以灰土或毛石砌體,上部的垛口和女墻一律用磚砌出;墻頂也用磚鋪墁,以供人馬行走。二等長城墻身外側用磚或條石砌築,內部用毛石砌體,內側表面做虎皮石墻面,並用白灰勾縫,垛口及女墻全部用磚砌築,墻頂也用磚鋪墁。三等長城多就地取材,一般用條石砌築,內外兩側表面均做虎皮石墻面,墻的厚度、斷面尺寸,墻頂上部的做法均根據防禦需要和地形條件而定。
大嶺寨明代長城磚窯結構如何?
明代修建長城時,所需磚、石、灰等建築材料均為就地開採或燒製。據調查,在長城沿綫許多村莊都瞭解到有磚窯、灰窯遺址。如河北遷安市清泉村、大竜廟村以及遷西縣董傢口村、西城峪村及大嶺寨村,均有發現。在這些窯址中以遷西縣大嶺寨長城磚窯最為著名,它的發掘、清理在學術界引起了關註。此磚窯位於遷西縣竜辛莊鄉大嶺寨村河西臺地上。磚窯坐西嚮東,由前室、窯門、風道、火膛、窯床及窯墻六部分組成,各部分保存較好。
前室平面為長方形,長1.5米,寬0.65米,兩側為對稱的兩道擋風墻,墻長1米,寬0.42米,高1.3米。均用城磚采用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
窯門:頂部為半圓形的拱券,兩側門墻各砌磚5層,采用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高0.86米,寬0.45米。門內采用單層磚橫式平放法砌入柴孔和望火孔。入柴孔和望火孔與風道置於一條垂直綫上,入柴孔與上部的望火孔和下部的風道各用一塊城磚隔開。
風道:位於前室及窯門的下部,用磚坯竪式平放砌成,長1.5米,寬0.24米,深0.75米。
火膛:置於窯門與窯床之間,平面呈橄欖形,左右長3.32米,前後長1.36米,底面略低於風道底面,為厚約0.15米的紅色燒土。
窯床:置於火膛之後,呈新月形,床面高出火膛底面0.94米,靠近火膛一側為一道弧形床墻,墻長3.6米,由七層磚坯橫式平放上壓縫砌成。床內為自然床面。
窯墻:與窯門連為一體,平面呈橢圓形,將火膛、窯床圍在其內,左右直徑3.76米,前後直徑3.18米,墻高2.3米,全部用磚坯砌成。底數第十一層采用橫式竪放的方法砌成,其餘十五層均為橫式平放上下壓縫的方法砌成,整個窯墻內壁平整光滑。
大嶺寨磚窯出土了一批燒製的長城磚,尺寸為長41釐米,寬20釐米,厚10釐米。有不帶文字和帶文字兩種,其中文字磚為“左三”兩字。大嶺寨明長城磚窯的發現和清理,為人們研究長城磚的燒製技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老竜頭入海石城是怎麽修築的?
老竜頭入海石城是明萬裏長城唯一建築在大海中的一段。民間有種說法:入海石城的城基是由無數反扣的大鐵鍋構築的。這種說法源於康熙帝所寫的老竜頭《澄海樓序》一文。文中說:入海石城“城基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釜歷歷在目”。這個說法不足信,因為至今從沒有發現過一口鐵鍋以至殘片。據實測,原來入海石城長為22.4米,寬8.2米,入海頂端為橋墩狀梯形佈局。城基巨石的建築是采用了古代的銀錠鐵榫的工藝作法,就是在每塊重2—3噸的巨大的條石前後左右上下分別鑿出榫或卯,讓榫與卯互相連結,再在榫與卯的連接處澆灌一種用白礬、鬆香、鐵末加熱的拉結劑,最後在巨石之間再用純白灰漿灌註。1987年重修後的入海石城又恢復了宏偉的舊觀,氣勢磅礴地屹立在海中,世上絶無僅有,堪稱“長城之最”。
長城帶橫跨的省份有哪些?
以雄峙中國的北方大地的萬裏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天的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竜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幹地區。它的範圍南北寬約數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東西長約幾千公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