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 》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
張鐵志 Zhang Tiezhi
黑人歌手也用力唱出自己的聲音,喚起黑人弟兄的意識和自我認同:Funk先驅歌手JamesBrown帶着大傢喊"SayItLoud-I'mBlackandIamProud"(大聲地說出來:我是黑人並且我以此為榮),SamCook則吹起時代變遷的號角:AChangeisGonnaCome(《一場巨變即將來臨》)。
Ⅲ.
從音樂史的脈絡來看,當時剛誕生不久的搖滾樂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種針對年輕人生命處境而創造的音樂,試圖表達或挑逗他們的欲望和不滿。也是從搖滾樂的誕生開始,年輕人市場開始被重視,青年文化成為重要的營銷概念。這個商業化的過程吊詭地使得青年一代開始浮現特定的時代意識,意即"我們不同於成人世界"的價值觀,而進一步醖釀了六○年代的青年文化運動。
更重要的是,六○年代這樣一個反叛與激情的劇烈年代,提供了豐沃的實驗場域,讓音樂成為個人參與時代變遷的觸媒。當時的青年,深切地相信搖滾樂這種藝術形式最能體現他們的價值與文化:不論是對於權威的反叛,對另類生活方式的追求,或者對不正義的憤怒。正如學者RichardFlacks在其經典作品8《青年與社會變遷》(YouthandSocialChange)中指出的:"這些作品展現出啓示錄般的願景、對工業社會和現代科技的強烈反感、對官方權威和傳統道德的深厚敵意,以及和各種非西方的心靈與宗教傳統的親近。"
這也正是六○年代流行樂可以和青年亞文化運動結合的主因。流行歌作為一種民衆/通俗文化,本來就能夠打造聆聽者的集體認同、建構社群感、為社會運動提供凝聚的資源。不論是民歌或是迷幻搖滾,強調的都不衹是音樂本身,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實踐態度。
於是,當迪倫激憤地唱出"這是什麽感覺/這是什麽感覺/獨自一人無依無靠找不到回傢的方向/完全沒有人知道/你就像一顆滾動不止的石頭9"(LikeaRollingStone)時,一整個時代青年的彷徨與無奈都傾泄而出10。而來自英國的滾石樂團(RollingStone)和誰人樂團(TheWho),則分別以Ican'tGetNoSatisfaction和MyGeneration,來釋放英美兩地青年的不滿與壓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 | 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 | 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 | 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 | 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 | 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 | 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 | 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 | 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 | 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 | 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 | 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 | 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