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正解金陵十二釵   》 第21節:賈寶玉即是曹雪芹      周思源 Zhou Saiyuan

  就拿《紅樓夢》來說,賈寶玉是第一主角,鬍適說"賈寶玉即是曹雪芹","此書的著者--即是書中的主人翁",這個說法還比較籠統,並沒有事事坐實。有的學者走得更遠,一一對號入座,這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陷入難以自圓的尷尬局面。曹雪芹的生卒年紅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不過卒年分歧不大,因為脂批提供了權威綫索,可以確定死於1763或1764年,誤差不超過一年。而生年則可能差七八年!按照曹雪芹的好友敦誠的兩首輓詩中的說法,"四十蕭然太瘦生"和"四十年華付杳冥",曹雪芹活了四十歲左右。而曹雪芹的另外一位朋友張宜泉則說他"年未五旬而卒"。中國傳統文化在死者年齡上歷來取長不取短,因為取短對喪者和喪傢是非常不敬的。即使時至今日,大傢平時都用實(周)歲,但對於死者則往往用虛歲。比如某人生於1916年陽歷12月下旬,死於2005年1月上旬,悼詞或簡歷往往會說某人"享年九十歲",而不會按實足年齡說"享年八十八歲"。其實這一進一出幾乎差兩年。所以有些學者不贊成四十七八歲說,而認為四十出頭比較可信。我支持這種說法,我認為曹雪芹衹活了四十一二歲,不可能超過四十三歲。也就是說,曹雪芹大約生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前後,雍正五年(1727)曹傢被抄時他大約虛歲五歲到七歲。
  主張曹雪芹活了四十七八歲者的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曹雪芹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當年的繁華生活和抄傢,就寫不出這樣偉大逼真的作品來。這種看法是違背藝術規律的,因為不一定非要親身經歷過才能創作出優秀小說來。難道寫犯罪,作傢就要親自犯過罪麽?許多作傢的作品都很好地表現了自己出生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故事。何況當時曹雪芹的祖母、叔叔(或父親)、老僕等都活着,他也可以從中瞭解當年自己傢族的許多事情。於是一些重要素材成為《紅樓夢》的重要內容,其中包括某些人可能成為原型。曹傢在北京還有許多親戚,有的地位相當顯赫,這些必定也會成為他創作《紅樓夢》的素材。
  即使把生年放到最寬,曹雪芹活了四十八歲,他應當生於1715年,1727年被抄傢時他也衹有十三歲。從史料來看,康熙晚年對曹傢已經很不滿意,多次警告;雍正即位後對曹傢的厭惡溢於言表(見《關於江寧織造曹傢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75年),曹傢在南京的日子已經大不如前,抄傢回京以後就非常艱難了。《紅樓夢》中無論是賈寶玉還是賈府的許多事情,也和曹雪芹的生活對不上號。
  除了賈寶玉,還有林黛玉和薛寶釵,還有襲人和晴雯等一大堆重要人物,她們是不是也都有原型?也許有,也許沒有。到底有沒有,要靠材料說話。但决不會衹是生活中某個少女"原型"的簡單藝術化。別的姑且不說,這幾位都是一組一組對照着寫的,生活中怎麽會這麽巧?
  在這裏我認為有必要強調,搞學術研究必須遵守學術規範。學術規範不是哪一個人製訂的,而是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約定俗成大傢都遵守的一些基本和普遍的規矩。比如說,不能違反邏輯常識,不能衹用看來對自己有利的材料而對自己不利的材料視若無睹,對於某些材料不能隨心所欲地改造,等等。
  鬍適有一句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因此學術研究可以以假設為前提來推導出某個結論,但必須通過小心求證來證明這個假設的正確性,否則這個結論就衹有可能性而不能完全成立,更不能將這個沒有經過證明的結論來作為新的前提。這是學術研究最起碼的規矩。我們需要特別註意的是,鬍適這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名言,從語言結構即形式角度來看,是個並列結構,但是從內容角度審視,實際上是個偏正結構。鬍適強調的重點顯然是在後面,是說"假設"可以大膽,但是必須"小心的求證"。我們不能在解讀《紅樓夢》時非常大膽地假設這樣,假設那樣,忘記了衹有把前面的假設求證了,才能進行新的假設。否則,這些假設必定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經不起推敲。
  在學術研究中"大膽的假設"後進行"小心的求證",從邏輯學的角度而言,前提必須是真實的,不能偷換概念(這和品德無關,純粹是學術錯誤,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邏輯鏈不能斷裂,不能衹有大前提而沒有小前提;全稱判斷與特稱判斷不能混淆;要註意必要條件與充足條件的區別,等等。假設得出的結論具有可能性。但是我們切不可忘記,在具有可能性的同時,還存在不可能性。即使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成立,比如有百分之八十、九十的可能性,也還同時存在着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不可能性。因此以"可能"為大小前提得出來的結論再做前提時,它的可能性幾率就不斷遞降,甚至可能迅速降低為零。因此學術研究决不能建立在沒完沒了的"可能"之上。不論是搞考證還是評論,不論是研究版本、脂批、傢世還是探佚,都必須遵守學術規範。這不是誰強迫的,而是自覺遵守。因為衹要違反學術規範,就必定出錯,這是被無數學者和無數正反面事實所反復證明了的。不少人的研究之所以誤入歧途,而且錯得越來越離譜,往往就是沒有遵守學術規範之故--老是違反邏輯去推理,怎麽能夠推出合理的理來?
  比如說,有讀者問,第一回賈雨村眼見頭頂一輪明月,口號一絶中有"天上一輪纔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月"是不是廢太子或他的兒子弘皙,是不是指人們盼望他們奪取皇位?還有,四十八回香菱學詩時有幾首詩提到"月",分別寫出了"月"派的形勢從不妙到很有希望。尤其是第三首,黛玉、寶釵、李紈都說好,其中有一句"精華欲掩料應難",是不是意味着以"月"為代表的廢太子之子即壞了事的老親王的勢力就要成事了,她們對月亮也就是老親王一派充滿了期待?
  不是。
  我們需要註意:一、賈雨村口號一絶時衹是遠離京師寄居於葫蘆廟的一介寒儒,他怎麽會知道宮廷鬥爭的秘密?如果他知道,那就意味着當時許許多多人都知道,而且賈雨村是公開擁護太子黨的,恐怕他不敢。這首詩就是普通的即興之作,沒有政治含義。二、香菱學詩時距離賈雨村吟上面那首詩已經有十幾年。這個連自己真正父母、自己姓名都不知道的香菱怎麽會對那個反對當今皇帝的老親王有那麽多的瞭解?三、多年來一直生活於深閨的黛玉、寶釵、李紈怎麽會對當朝擁帝與反帝兩大派政治鬥爭如此清楚?這些都不符合人物的生活邏輯和作品的情節邏輯。
  有讀者問,忠順王府與北靜王爭奪蔣玉菡是不是為了爭奪皇帝的玉匣,也就是爭奪皇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百傢講壇
第1節:前言第2節:誤讀造成許多謎
第3節:秦可卿藝術形象第4節:乳名兼美字可卿
第5節:不正常的男女關係第6節:給秦可卿看病的不是禦醫
第7節:混飯吃久慣行醫第8節:用那棺木純屬偶然
第9節:真的假貨第10節:存在着一個悖論
第11節:秦可卿出身的秘密第12節:某親王之女的旁證
第13節:不以異姓相視第14節:怎樣認定棄嬰的出身
第15節:可以肯定秦業是個清官第16節:出身神秘的秦可卿
第17節:秦可卿責任的兩個關鍵第18節:曹雪芹對秦可卿的態度
第19節:紅學中還有多少學第20節:曹雪芹自敘傳的觀點
第21節:賈寶玉即是曹雪芹第22節:蛛絲馬跡
第23節:黛玉死因的幾種說法第24節:林被玉帶動與其主動性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