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书信 》 一個農民的生存實錄:農民日記 》
第21節:農民日記(19)
侯永祿 Hou Yonglu
2000年元月17日勝天和秀春坐礦務局醫院同事的小汽車,高高興興地回路井來,說要給傢裏安電話,而我卻冷冰冰地說:"咱不安。"勝天笑着說:"我早就聽爭勝說咱傢要安電話,卻怎麽不安了呢?"多虧他媽說:"咋能不安,要安哩!"勝天又說:"我已把電話機和電綫都拿回來了,咱現在不討論安不安的問題,衹商量怎麽安的問題。"他媽說:"那就安。"我說:"聽說咱中國快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了,那時進口物資便會大降價,省錢得多!"勝天和秀春說:"那指的是大批量的進口物資,咱國內的電話機和電綫多的是,省不了錢的!電話機我已拿回來一個,我姐那裏還有一個。電綫我也拿回來四五捲,若不夠,我再買,不要你花錢。"說着,勝天立即取出450元現款,給了新錄,要他找郵局立即安電話,越快越好。他把事情安排完畢之後,便同秀春匆匆坐上同事的小車回韓城了。
2000年元月20日新錄先給了郵局380元錢的安裝費。那時,路井城裏基本沒有人安裝私人電話,也沒有裝什麽光纜綫。村民要安裝電話,就要從路井街上的郵電局拉一條專綫,直接通到傢裏。這段距離長達1500多米,拉起綫來難度比較大。
2000年元月23日新錄叫來郵局的魏師來咱傢安電話,魏師卻說已交的380元安裝費內不包括買電綫的錢,並說化肥廠電桿上的綫已滿了,他衹好把綫接在公路西邊加油站前的電桿上。魏師說他一個人忙不過來,提出要另花錢雇電工上桿接綫。新錄便說:"我就是電工,會上桿接綫。"西玲也跟着跑來跑去,取東取西,拉綫支桿等,忙個不停,直到天烏黑,有雲沒月亮,還不能停工,嚇得她媽急忙在後院磕頭燒香,求菩薩保佑。晚上7點鐘,纔暫停了安裝,總共用了5捲電話綫!
2000年元月27日上午11點,電話撥通了,我和菊蘭十分高興!我們若有個頭疼腦熱,缺????少菜的事,要是能和西玲、新錄打電話就好了。於是,我便讓新錄從傢裏往西玲傢又拉了一條專綫,把兩傢的電話串聯起來,設置了密碼。這樣我們兩傢人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電話了。
2000年元月28日晚上,我和菊蘭把西安熱工研究院爭勝的電話叫通了,爭勝特別高興!隨後我們又和韓城的勝天通了話,得知他下午2點鐘要去西安參加全省煤炭係統優秀技術尖子的會議。下午5點,我又接到引玲的電話,說:"江濤單位春節從2月4日至14日放
10天假,我們準備除夕那天從韓城回來。"晚上,我們又和豐勝、萬勝通了電話,兒子們都說電話安得太好了,太及時了!
附文:
60年農民日記震撼人心
(全文選自2007年2月11日《南方日報》)
蒲荔子
陝西農民侯永祿寫了60年的日記,記錄了他以及他所在鄉村60年的生存經歷,平凡瑣事震撼人心。本報記者專訪社會學專傢,挖掘其價值--
60年農民日記震撼人心
核心提示
一位陝西農民,寫了60年的日記,記錄了他以及他所在的鄉村60年的生存經歷。在他死後,這份原汁原味的歷史記憶得以與讀者見面。平凡瑣事中的震撼人心,人間煙火中的規律呈現--這本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的名為《農民日記》的圖書,贏得了普通讀者、歷史學者和社會學者的關註。本報記者專訪作者侯永祿之孫侯亮、該書責任編輯謝慈儀以及社會學專傢,去挖掘《農民日記》的價值所在。
一年多以前,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謝慈儀拎着一袋復印資料,在北京一處公交站場等車。車遲遲不來,她於是拿出復印件中的一本,邊看邊打發時間。她看得入神,旁邊一名等車者也湊過來,目不轉睛地看着,直到他的車開來。
謝慈儀隨後打了一個電話給一個叫侯亮的年輕人,告訴他說,她决定出版這本書。至此,侯亮輾轉五六年的工程終於落實;2007年1月,侯永祿的《農民日記》正式出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檀傳寶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並告訴記者,他推薦所有識字的中國人讀這本書。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出版社 |
|
|
第1節:《農民日記》序(1) | 第2節:《農民日記》序(2) | 第3節:農民日記(1) | 第4節:農民日記(2) | 第5節:農民日記(3) | 第6節:農民日記(4) | 第7節:農民日記(5) | 第8節:農民日記(6) | 第9節:農民日記(7) | 第10節:農民日記(8) | 第11節:農民日記(9) | 第12節:農民日記(10) | 第13節:農民日記(11) | 第14節:農民日記(12) | 第15節:農民日記(13) | 第16節:農民日記(14) | 第17節:農民日記(15) | 第18節:農民日記(16) | 第19節:農民日記(17) | 第20節:農民日記(18) | 第21節:農民日記(19) | 第22節:農民日記(20) | 第23節:農民日記(21) | 第24節:農民日記(2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