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玄奘西遊記   》 第21節:險象環生(1)      錢文忠 Qian Wenzhong

  第七講 險象環生
  玄奘剛到第一烽,就在取水時被守關的將士捉拿到,校尉王祥發現玄奘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高僧,提出衹要玄奘答應到他的家乡敦煌去弘法,就可以不追究他的罪名。此時的玄奘面臨兩種選擇,他是怎麽回答王祥的?對於玄奘的回答王祥又做出了什麽樣的反應?
  上一講我們講到,玄奘在第一烽旁邊取水時被發現了。第一關還沒過,就被守關的士兵帶到了校尉王祥的面前。王祥嚮玄奘開出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條件:衹要玄奘法師願意到他的家乡敦煌去從事佛教工作,就不治玄奘偷越國境之罪,還可以專門派人把他送到敦煌。然而玄奘對於他的建議根本不予理睬,直截了當地回答了王祥校尉這麽一段話:
  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敦煌耶?
  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你說你叫我到你老傢敦煌去,行,那我先告訴你:第一,我出傢的地方是首都洛陽(唐朝是有兩個首都,西都為長安,東都為洛陽)。第二,兩京的名僧大德以及吳、蜀這些地方凡是有一技之長的僧人我都求教過,他們對經典的闡釋我也都掌握了,現在的我已經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地談說,因此也算是當今的知名人士了。如果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考慮,我又何必去敦煌?衹要待在洛陽或長安不就行了嗎?敦煌雖然也是一個郡,但是與兩個首都相比,畢竟差遠了。
  把玄奘這段話來跟歷史的事實進行核對的話,他並沒有言過其實,沒有打誑語。衹不過從史料上來看,王祥大概是一個自我感覺比較良好的人。因此玄奘的這段大白話一說出來,他的臉上當然挂不住了,別看他官不大,但是第一烽這個地方離開玉門關還有近百裏地呢,那可是天高皇帝遠,他要判你死罪是很方便的事情。
  玄奘在這麽直截了當地把話說出去之後,大概也覺得自己說得有點太實了,於是趁着王祥還沒有反應過來,趕緊補了下面這段話: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檀越不相勵勉,專勸退還,豈謂同厭塵勞,共樹涅槃之因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儘管如此,但我內心感到遺憾,我們所聞見到的教義還有不周全的地方,有些經典好像還有些殘缺。所以我不貪戀自己的性命,不害怕艱難危險,發願要往西方(即印度)去尋求這些缺失的佛法。你不但不鼓勵我,還一個勁的勸我退還,難道是厭倦了塵世,而想和我一起追求涅槃嗎?
  玄奘的心理動態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也完全能理解:反正我也到這兒了,被你王校尉逮了個現行,我也不存僥幸之心。但是與此同時,玄奘也看出來王祥恐怕是一個信佛之人,不然怎麽會打算把自己送到張皎法師那兒去呢?所以玄奘心裏多少是有點底的。最後,他打算置之死地而後生,撂下來這麽一句毫無商量餘地的話:
  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玄奘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
  意思是說:你一定想要拘留我的話,隨便你,你愛怎麽着怎麽着。按現在說法,就是按國法辦吧,但是我玄奘絶對不會往東移動一步,違背我先前的心願。
  玄奘的這些話說明,在他的腦海當中,“東”與“西”的概念非常強,而且對於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來講,誓言是不能亂發的,既然曾經發過願要去西天取經,那就一定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一下果然把王校尉給震住了,然而他終究是一個信佛之人,平日裏一心嚮善,於是他就回答說:“弟子多幸,得逢遇師,敢不隨喜。”(弟子實在是幸運,有這個機會碰到師父您,我怎麽敢不共襄您的聖舉呢?)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之後,他馬上又接着表態:“師疲倦且臥,待明自送,指示途路。”(師父您也纍了,先睡吧,明天我親自送您走,給您指路。)
  這個忙可幫大了,相當於一個邊防指揮官告訴你怎麽偷越國境方便。這是玄奘做夢都想不到的,所以他大為高興,那天晚上一定是睡了一個安穩覺。
  王校尉沒有食言,在第一烽裏面設宴招待玄奘。第二天一大早,等玄奘用過早飯,王校尉就叫人替他準備好麨餅(相當於今天的饢餅),另外再派人把水裝好,親自送出十幾裏外之後,給玄奘指了一條路,這條路可以直接到第四烽,這樣的話,可以少走兩百多裏地,躲過兩次被射殺的危險。玄奘內心當然是非常感激。這種事大傢都可以理解,因為這個忙幫得是太大了,它遠比給你準備點幹糧和水、請你吃頓飯或是給你提供一個安穩舒適的睡覺的地方,重要得多。
  玄奘得到王祥的全力相助當然非常高興,但即使繞過第二烽和第三烽,也還有第四烽和第五烽擋在前面,玄奘在途中不能不取水,但取水就可能被捉,此時,王祥又給玄奘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他對玄奘說:“第四烽有個校尉,也有善心,是個好人,而且是我一拐彎抹角的宗親,他也姓王,叫王伯隴,你到那兒就跟他說,是我讓您過去的。”
  這樣一來,就等於把邊境的通道秘密嚮玄奘公開了。這實際上也等於把自己徹徹底底地放在了玄奘偷越國境的同謀犯的位置上。玄奘當時的感激之情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歷史上記載他們兩人“泣拜而別”。
  玄奘拜別王祥校尉後接着往西走,在夜幕降臨時,到達了第四烽。玄奘是個有心眼的人,而且膽大心細。他並沒有直接去找王伯隴,怕惹是生非,萬一生出什麽枝節來,再把他送去敦煌。但是他沒法不取水,這是個老問題,在西行出境這一關,最大的問題就是水。古時候不像今天,可以弄個大水罐車後面跟着,水罐車不喝水衹喝油,那時候馱水的東西是馬,它也要喝水,而且馱的東西越多喝水也越多,因此玄奘到了那裏還是得去取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百傢講壇
第1節:前 言第2節:目 錄第3節:玄奘身世(1)第4節:玄奘身世(2)
第5節:玄奘身世(3)第6節:皈依佛門(1)第7節:皈依佛門(2)第8節:皈依佛門(3)
第9節:求學之路(1)第10節:求學之路(2)第11節:求學之路(3)第12節:求學之路(4)
第13節:潛往邊關(1)第14節:潛往邊關(2)第15節:潛往邊關(3)第16節:偷渡國境(1)
第17節:偷渡國境(2)第18節:邊關被擒(1)第19節:邊關被擒(2)第20節:邊關被擒(3)
第21節:險象環生(1)第22節:險象環生(2)第23節:身臨絶境(1)第24節:身臨絶境(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