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和1858年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决定要"求强求富"。于是,洋务运动兴起来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当时,清政府自己的兵工厂只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等有限几处,生产的武器装备少,而且性能不太好。于是,李鸿章决定向洋人买武器装备。1868年,他派了一个采购团到欧洲去买武器装备。采购团走了几个国家,最后来到了德国的埃森。为什么到埃森来?因为,这个地方有德国最大的军火企业克虏伯公司。采购团到了克虏伯公司,受到德国方面的热情接待,又是照相,又是宴请,不仅讲解细致,而且礼貌周到。采购团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采购团到别的国家心情不好吗?
是的!采购团到别的国家心情不好。为什么?因为,当时,中国男人是有辫子的,在英国、法国,那里的人总是以一种嘲笑、蔑视的眼光与语气,谈论中国男人的辫子。这让采购团非常不舒服。而德国克虏伯公司则不然。这家公司仔细考察了中国军火市场,决定要抢在英国和法国前面占领这个市场。于是,他们制定了企业经营策略:尊重中国人的风俗与习惯,让他们感觉到德国与到欧洲其他国家就是不一样。
克虏伯的经营策略成功了。他们对中国男人辫子的尊重,为他们引来了世界最大的一个客户--李鸿章。掌握清政府对外贸易大权的李鸿章听到采购团的汇报后,一次就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358门克虏伯大炮。这是这个公司创业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此后,清政府的军队建设,一直以德国军事为榜样。根据德国军事制度建立军队是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人一步的重要性!
四、善
在《孙子兵法》中,出现频率仅次于"知"字的,就是"善"字,共出现了33次之多。可以说,用兵求"善",是孙子独树一帜的战略思想。
善,从字面意义上有美好,尽善尽美的意思;还有擅长,在某些地方有优势的意思。我想《孙子兵法》中的"善"字有两层含义。
第一,"擅长"或"善于"的意思。
孙子在表示会打仗、善于指挥作战的时候,通常用的是"善战者"或"善用兵者"。有时,在这句前面加上"昔之"二字。比如:孙子在《形篇》中第一句话就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过去会指挥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他在《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追求的是如何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行军打仗不是靠人,而是靠营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