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物理學家丁肇中在衆人的眼中是個奇才,他僅用5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物理、數學雙學士和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40歲的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奬。作為物理學領域的佼佼者,丁肇中在回答提問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對不知道的事情絶對不會去主觀推斷:“最尖端的科學很難判斷是怎麽回事。”
  在他看來,在回答難以判斷的問題時,“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正是這個“不知道”促使他不斷探索世界的奧秘。多年來,他始終充滿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不斷發現新事實,由“不知”變為“知之”。
  國畫大師齊白石70多歲的時候對人說:“直到現在,我纔知道自己不會畫畫。”在人們齊聲稱贊老人的謙遜時,他卻鄭重重申:“我真的不會畫畫。”齊白石是從古人的藝術瑰寶與不斷的自我學習中看出自己能力的細微處,這種接近真理的“無知”其實是最高的智慧。正如巴金也曾經說過:“我不會寫作……”聞者驚詫不已,但如果認真地讀他的作品,就會感到巴金的確衹是把非說不可的話說了出來。
  曾有則寓言,說一位自命不凡的人為了難倒一位年長的智者絞盡腦汁,收集了歷史、地理、哲學、物理等各個領域的未解之謎,讓老人以一句話將所有問題都回答出來。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話說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當一個人清楚自己“不知道什麽”,纔是真正的知道。
  已故作傢王小波譏諷地說,現代人總把一句話挂在嘴上:“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
  事實上,稍微懂得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大千世界,能夠“不言而喻”的事物實在太少了。真正睿智者,是不會用這種狂妄的態度對待知識的。
  孔子說第一等人是天才,其他人既然不是天才就要用學問來彌補。既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學問,就是“不知而作”的人了。天資雖不聰穎,但多聽、多看、多經歷、多學習,也能得到學問,這就是“知之次也”。
  時時精進的終身學習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 孔子對於自己的人生定位十分準確: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為了發憤求學問,常常連自己腹中饑餓都無所感覺,甚至連吃飯都忘記了的人。當學問上有所獲益,又會快樂得忘記憂愁,連日漸衰老的威脅都忘記了。
  南先生說,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的,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年輕的為學精神讓人永遠保持進步的狀態,隨時都會有新境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