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巴金来了,朋友们络绎不绝地来看他。当中的那间屋子就成了他的会客室。计有沈从文、张兆和、卞之琳、金克木、庄重、方敬、赵瑞蕻、杨苡、杜运燮、马西林、田堃、巫宁坤等。杨苡是杨宪益的妹妹、萧珊和王育常的同学。她读完大学二年级就和赵瑞蕻结了婚。那时赵瑞蕻已毕业,在昆明东北郊岗头村的南菁中学教书。杨苡有了孩子后只得辍学。然而他们二人仍坚持写作翻译。“巴金来后,他们每次进城,都要到金鸡巷来坐坐、谈谈,成为当时和萧珊、王育常来往较多的人。……由于巴金的到来,我们这个小小的简陋住处,着实热闹了一些日子。”
1941年12月7日,日本侵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悍然占领香港。23日,国民党政府对日正式宣战。美国、英国、荷兰对日宣战。
1942年12月3日,巴金参加文协桂林分会第四届会员大会,与柳亚子、田汉、王鲁彦、邵荃麟、杨刚、艾芜等十九人被选为第四届理事。30日,重庆戏剧电影界举行洪深五十寿辰茶会,沈钧儒、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等三百余人与会。
这一年,法国奥·布里埃在上海《震旦大学学报》第三类第三期上发表《巴金:一位现代中国小说家》,认为“在巴金的‘一生正处于决定性的转折点’之时,‘俄国虚无主义者(指克鲁泡特金)的著作,在他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虚无主义的著作指明他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活动。’……‘巴金有信仰,相信未来,相信制度的改进,相信人类的进步,相信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可以在人间实现’;‘他的宗教’是‘人道主义’。‘他风靡于中国现代青年的原因’是:‘在炽烈的情感和表达中,蕴藏着真实的口才,蕴藏着引人入胜的力量’,‘从不庸俗’,‘感情始终激昂’,‘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1943年4月,巴金开始创作《火》第三部。继《火》第二部,写要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冯文淑由南方回到昆明,住在同学朱素贞处。她对现实不满,遂与爱国的基督教徒田惠世一家建立了友谊。原来的结局是:朱素贞为了给未婚夫刘波报仇,从事暗杀活动,失败后遇害。冯文淑只身离开内地。朱素贞的原型是“小树叶”,田惠世的原型是林语堂之兄林憾庐。《火》第三部于1945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作者对此书作了修改。刘波和朱素贞均未死,小说的结局预示着“这几个朋友将来还有机会在前方见面”。修改时加上素贞从香港写给文淑的一封信,说她和刘波已结婚,将来准备一同到前线工作。“前线就是‘如今一般人朝夕向往的那个圣地’,就是说延安。”作者认为自己“改得合情合理。当时人们惟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符合历史的真实”。
1945年春,巴金“获悉挚友萧乾从伦敦奔赴欧洲战场采访。”
8月10日左右,风闻抗战胜利的消息,与好友奔走相告,欣喜万分。14日,正式听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8月间,“第一次见到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毛泽东见到巴金时说:‘奇怪,听说你年轻时信仰过无政府主义,……’巴金回答说:‘是嘛。听说你年轻时也相信过无政府主义,……’”
11月上旬,独自赴沪探望病中的三哥尧林。22日,尧林病逝于上海虹桥疗养院。25日,把三哥安葬于虹桥公墓。
是年冬,巴金打算主编《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遂与田一文等分头与萧乾、老舍、沙汀、萧军等作家联系”。
自三哥去世后,巴金经常将稿费寄回家乡,资助侄儿、侄女读书。
1946年3月,巴金“把远隔重洋的挚友萧乾发表的报告文学,从报上剪辑后编成《南德的暮秋》,列入《文学丛刊》第八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6月上旬,巴金在沪宴请来自重庆的靳以夫妇以及从英国返回祖国的萧乾和他的未婚妻谢格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