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今註今譯 》
梁惠王篇第一(18)
王云五 Wang Yunwu
史次耘 Shi Ciyun
[今註]
①燕:國名。都薊(在今河北薊縣)。略有今河北、遼寧及朝鮮北部地。《史記·燕世傢》:“燕王噲讓國於其相子之,而國大亂,齊湣王因令章子伐之。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遂大勝燕。”按宣王應為湣王。下同。
②取:取為己有。
③五旬:十日曰旬。“五旬”,五十日也。
④武王:趙註:“武王伐紂而殷民喜悅,篚厥玄黃而來迎之,是以取之也。”
⑤文王:商紂之時,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三仁尚在,樂師未奔,取之懼殷民不悅,故未取之。在武王十三年,乃伐紂有天下。“三仁”:微子、箕子、比幹也。
⑥簞食壺漿:謂百姓以筐盛飯、以壺裝湯,犒迎王師。
⑦運:朱註:“運,轉也。言齊若更為暴虐,則民將轉而望救於他人矣。”
[今譯]
齊國人攻伐燕國,把燕國打敗。齊宣王問孟子道:“寡人打勝了燕國,有人叫我不要取他的土地,有人叫我取了他。以我出兵車萬乘的齊國,去攻伐也能出兵車萬乘的燕國,五十天就把他打敗了,以人力實在不能有這樣快!如果不取,必有天禍,取了他,怎麽樣?”孟子答道:“取了他,如果燕國的百姓歡喜,就可取:古時的人有這樣做過,武王伐紂便是。取了他,如果燕國的百姓不歡喜,就不可取:古時的人有這樣做過,文王不伐紂便是。用萬乘兵車的國傢,去攻伐萬乘兵車的國傢,他們的百姓自動地拿着盛滿籃子的飯菜,提着裝滿水壺的酒漿,來歡迎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意思嗎?不過要躲避水深火熱的暴政。如果水淹得更深,火燒得更熱,那百姓衹有轉望別人來拯救他們了。”
[章旨]
此章論徵伐之道,當以民心嚮背為依歸。
(十八)救燕章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①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②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書曰③:‘湯一徵,自葛始④。’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⑤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後⑥,後來其蘇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係纍⑧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⑩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11}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12},止其重器,謀於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今註]
①謀:計議,籌度。
②待:猶禦也。
③書:本章兩引書,皆為《商書·仲虺之誥》逸文,與《今尚書》文小異。
④湯一徵,自葛始:“一徵”,初徵也。“葛”,國名。事詳《滕文公篇》。
⑤時雨:及時之雨也。
⑥徯我後:“徯”,待也。“後”,君也。
⑦後來其蘇:“蘇”,復生。朱註:“他國之民,皆以湯為我君,而待其來,使己得蘇息也。”
⑧係纍:執縛也。
⑨重器:寶珍之物。
⑩固:通故。本然之詞。
{11}倍地:並燕而增一倍之地。
{12}旄倪:“旄”本作耄,老也。“倪”,弱小之稱。即小兒也。
[今譯]
齊國人攻伐燕國,乘勢就取了燕國,各國諸侯都反對,要商議出兵救燕國,宣王知道了,又來對孟子說:“諸侯大都在計劃要來伐寡人,我怎樣去對付他們?”孟子答道:“臣聽說,憑藉着縱橫七十裏的土地,就可統一天下的,商湯便是;還沒有聽說過擁有着縱橫千裏的國傢,卻怕人來攻打的。《書經》上說:‘商湯第一次出徵,從葛國開始。’天下的人都相信他。湯嚮東面徵伐,西夷就抱怨;嚮南面去徵伐,北狄就抱怨;大傢都說:‘為什麽把我們放在後面?’百姓盼望湯來拯救,就同大旱時盼望雲霓一樣。他的隊伍所到的地方,百姓往市場去,並不停止;耕田的人,仍照常工作。湯衹殺他們的暴君,撫慰那些百姓,好比及時雨從天上降下一樣,百姓非常歡迎,《書經》上記他們的話說:‘天天等待我的君,我君來了,我們就脫離痛苦而復活了。’現在燕王虐待他們的百姓,王去徵伐他,燕國百姓都以為王將要救出他們於水火之中,所以大傢用竹筐盛滿了飯菜,用水壺裝滿了酒漿,來歡迎王的軍隊。假如王還殺了他們父兄,捆綁他們的子弟,拆毀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的寶器,那怎麽可以的呢?何況天下的諸侯本來就怕齊國的強大,現在又取了燕國,增加一倍的土地,還不施行仁政,這分明是自己引動天下的兵來攻伐自己啊!王趕快發個命令,放還擄掠燕國的老小,停止搬走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百姓商量,替他們立個賢君,然後撤退所有的軍隊,這樣,還可來得及止住諸侯的救兵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 《孟子今註今譯》序(1) | 《孟子今註今譯》序(2) | 梁惠王篇第一(1) | 梁惠王篇第一(2) | 梁惠王篇第一(3) | 梁惠王篇第一(4) | 梁惠王篇第一(5) | 梁惠王篇第一(6) | 梁惠王篇第一(7) | 梁惠王篇第一(8) | 梁惠王篇第一(9) | 梁惠王篇第一(10) | 梁惠王篇第一(11) | 梁惠王篇第一(12) | 梁惠王篇第一(13) | 梁惠王篇第一(14) | 梁惠王篇第一(15) | 梁惠王篇第一(16) | 梁惠王篇第一(17) | 梁惠王篇第一(18) | 梁惠王篇第一(19) | 梁惠王篇第一(20) | 梁惠王篇第一(2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