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易经》的形成在传说中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伏羲/黄帝,太古历法天文八时(八节)计时及记事的时代。此即传说中的伏羲时代,结绳记事而作八索、八卦(经),这是起源。这种八索记事的方法,又经历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将八索上的绳结符号转变为书面符号,刻之于竹简或木简。这种刻符,是二元编码,即阳符为“—”,阴符为“∧”。
(二)周文王时代,文王囚于羑里,以八卦为记日记之工具。很可能正是文王为记时日事及大事的需要,而将八卦重叠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384爻。
64×6=384
384=360+24(其中360,一年日数。24=4×6,四季及24节气数。)
《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古微书《合试图》:“水火土金水名居一方,一岁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并索四方各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此360日历法之遗迹,并见《管子》之书。)
爻数与历法数密合无间。一爻,一策,“策以记日”。当与24节气(《夏小正》)同时代也。故384爻的出现,应设定于夏历24节气发明之后。
一爻为一日,并记其大事,占卜而预测。每日一卜,卜后则记其事以验之。记事即“史”。(“史”又为颁布月令(历)之吏)。这也就是各卦爻辞的起源。
(三)周公重新编录卦爻辞,并引进结合周初史事,以传教成王,使之学习历算,同时不忘历史。故《易经》中爻辞之来源盖有三类:
①古歌谣。
②结绳记事所系之辞,即为占验而作的记事(类如甲骨卜辞记事)。
辞系之于绳,以证验占验结果。(洛书、历书、古史)
{3}圣人加以重新编纂。
重新编纂者,一为周文王,二为孔子。
(四)系辞,亦即竹简之起源。
记事于竹木简片,一结一辞(一记事)。一给即一束,多束为一串绳结,称一系册,即一编,结即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