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太平天国史   》 卷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举附招贤      Luo Xigang

  一总说
  科举是中国自唐代以来,地主阶级网罗人材培养统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士子只能「代圣贤立言」,阐述孔子的说教。这样被选取的士子,直接加入各级统治机构,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奴才。太平天国有自己的科举路线和取士标准,考试「不论门第出身」,试题「不本四书、五经」〔一〕,而取自颁行诏书,以阐述太平真主救世的道理。「至策论、赋诗,亦多即近事为题」〔二〕,重在务实,不取空谈。所出试题,如「上帝权能诛灭妖氛」,「一统出河乐太平」,「四海一家皆兄弟」「诛残妖以安良善策」,「治兵安民策」等等,这些题目本身,具有战斗意义。曾国藩情报机关编纂的贼情汇纂对此就狂吠说:「其敢废圣籍,虚构妖言,竟以为儒林之式,取士之资,欲上掩乎孔、孟,则斯文之一厄,再见於秦火馀烬者也」。很明显,这是反对孔、孟经书,而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服务的。士子只有歌颂革命,为巩固农民革命政权出谋划策,才是革命所需要。被禄取的士子,在朝内、军中任职,为推进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
  中国前代科举对出身限制极严。清代定制,凡「出身『不正』,如门子、长随、番役、小马、皂隶、马快、步快、禁卒、仵作、弓兵之子孙,倡、优、奴隶、乐户、丐户、疍户、吹手」等,都不准应试〔一〕。此外,复有冒籍之禁〔二〕,不是本地的人,不准参加考试。
  太平天国科举把这些封建性的限制,一概扫除,不论出身,不论本地流寓,一律准考试。时人记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八月苏福省武科事说:「卖乌黄□□亦中武举,争趋捷径,极一时之荣」〔三〕。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实具有反封建的作用,它与唐、明以来科举制度的立制精神是不同的。太平天国的科举是收到了它的预期的功效的。昆山王德森先世遗闻说:「其时有新阳廪生孙启楙,号吟秋,考中长毛解元,其文有『恨不得杀尽妖头,上答天王之高厚』句,得意甚,逢人辄曰:『吾道行矣』。设立解元公馆,引进其弟正齐名启榘者,为贼招致本地人为伪官如军帅、师帅、旅帅之类,乐於从事者不少」〔一〕。如同孙启楙这样,只不过是太平天国开科录取的成千成万的士子里面的一个典型的例。故湖北兴郭州人应试的最多〔二〕,拥护太平天国也最坚决〔三〕。他们应太平天国科举,取得了功名,他们就拥护太平天国,为太平天国效忠,而太平天国科举就收到了它的预期的目的。
  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后,举行女试。天京女子传善祥中式第一名,派往东王府任东殿内簿书,替东王杨秀清批判军国大事。时人传有「棘闱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传善祥」的诗句咏其事〔一〕。
  太平天国还有招贤的制度,凡有一材一艺,都网罗录用。对劳动人民尤为重视,称木匠、瓦匠、铜铁匠、吹鼓手为英雄人物。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轻视工匠,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吹鼓手在国家法典中更被定为贱民之列。太平天国的政权与封建社会的政权不同,故它对人才的衡量也就与封建社会不同,而一反封建社会的所为。中国劳动人民的才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扬眉吐气。这也就是太平天国招贤制度的根本精神。
  由於太平天国考试不论门第出身,取才不拘一格,所以网罗了各方面的人才。上面天朝田亩制度志中所引那一首地主阶级讥笑太平天国的「天朝一统四十二里半,文武各官三百六十行」的对联,它的后半联也恰恰说明了太平天国网罗人才的成就。
  二科举制度
  太平天国科举,初无统一制度。在天京除天试外,尚有东王、北王、翼王生日的东试、称谓,应该把它称为「女试」才好。因为不论它确是科举也好,是临时测验性质的考试也好,都是考试女子,都可以称为「女试」。在太平天国前期,男子考试有「天试」、「东试」、「北试」、「翼试」等,都称为「试」,我们把那时女子的考试称为「女试」,也是有依据的。我在旧著太平天国史稿科举志中称为「女科」是欠妥的。近年我另撰有太平天国开女科事探讨一文,详考此事,收在太平天国史丛考丙集内,请读者参看。志第十二科举附招贤北试、翼试〔一〕。到天京事变后,东、北王诛死,翼王出走,三王考试遂废止。其他考试条例,也经历年逐加改订,至庚申十年冬,由钦命文衡正总裁干王洪仁玕、副总裁英王陈玉成、又副总裁赞王蒙得恩制献士阶条例,天王旨准,辛酉十一年镌刻颁行,预定於甲子十四年甲子科举行新制〔二〕,於是考试制度始厘然具备。但是,甲子十四年夏天京已沦陷,这一个新制还未得到实施。现据士阶条例所列,分为考试程序、考试规章两项叙述於后,以见其制〔三〕。
  甲考试程序
  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乡试是乡官的考试,与清朝称省级的考试为乡试名同而实翼。乡试以军帅为考官,继为县试、郡试(类於清朝的县、府试)都是守土官的考试。县试以县监军为考官,郡试以郡总制为考官。乡、县、郡试后为省试,省试后为天试。其程序如下:
  A乡试
  乡试每年试期於二月举行,由各省郡县师帅先期出示,并行文所属的旅帅、卒长、两司马,其各统下有愿应试的,令各造名册先期送师帅处。师帅汇集本师名册,一并呈送军帅。军帅先期出示,於二月初三日考乡文学(文学类於清制文童生)一场,其首一名曰信士。二月十二日考乡武学(武学类於清制武童生)一场,其首一名曰艺士。由军帅典试,文武均取首一名。军帅给以信士、艺士执照,其馀评定甲乙,亦概行录送於县监军,接考县试。
  B县试
  县试於每年三月举行,将各军帅录送的考生,由县监军典试。县监军先期出示,於三月初三日考县文学一场,初六日覆试一场,其首二名曰秀士。三月十三日考县武学一场,十六日覆试一场,其首二名曰英士。文武均取首二名,县监军给以秀士、英士执照,其馀评定甲乙,亦概行录送於郡总制,接考郡试。
  C郡试
  郡试於每年四月举行,将各县录送的考生,由郡总制典试。郡总制先期出示,於四月初四日考郡文学一场,初七、初十两日覆试二场,其首二名曰贤士。四月十四日考郡武学一场,十七、二十两日覆试二场,其首二名曰能士。文武均取首二名,郡总制给以贤士、能士执照,其馀评定甲乙,亦概行录送於提学考试(乡所取的信士、艺士,县所取的秀士、英士,郡所取的贤士、能士,都类於清制的文武生员)。
  提学由天京於每年遣放(类於清制学政),每省二员。到省以后,候各郡总制考试毕时,视路途的远近,分赴各郡,将郡试录送的考生召集考试。五月初五日考文士子一常五月十五日考武士子一常每郡视应试人数多寡,於十名中取中一名,文曰俊士(类於清制廪生),武曰毅士,提学官给以俊士、毅士执照。
  提学除典试考取俊士、毅士外,惟逢荣、酉两年,於五月二十五日集该省各郡、县、乡新旧科所取的信、秀、贤、俊各文士验明执照报名,考试一常每郡视应试人数,於五十名中选取一名曰杰士(类於清制拔贡),提学给以杰士执照。杰士系荣、酉两年特行拔取,不由约士亦可进京应考天试。
  D省试
  省试(类於清制的各省乡试),继乡,县、郡及提学官的考试后举行。初每年都有考试,后改定从甲子科起为三年一科,逢子、午、荣、酉年为考期。应考资格文为信士、秀士、贤士、俊士、杰士,武为艺士、英士、能士、毅士。届期在省验明执照报名考试。每值科年,由天京遣放正、副提考各一员(类於清制正、副主考)。提考先期行文。文场於七月初七日考头场,初九日覆试,由提考出题。武场於七月十七日考头场,十九日覆试,由提考校阅。文场取录若干名曰约士,武场取录若干名曰猛士,提考给以约士、猛士执照。
  E天试
  天试是最高一级考试,继省试举行,类於清制会试,殿试。初原定於天王万寿十二月为考期,旋改移於幼主万寿时,以每年十月初一日在天京开天试〔一〕。后改定从甲子科起为三年一科,逢辰、戌、好、未年为天试的考期。凡遇天试科年,各省新旧科提考所取文试的约士、武试的猛士及荣、酉两年提学所取的杰士来京应天试的,先期持执照到各佐将处请凭。佐将验明执照,给以文凭,并在公项内按路途远近给盘费。到京文士子约士、杰士投礼部验凭,武士子猛士投兵部验凭,即持执照往诏命官处报名,由诏命官开册送考。如前科京试已经中式的人,除元甲首名外,馀俱准其再考,亦照例请凭。若来京已过试期,概不补考。各省士子试毕,除正总裁保封某职奏留外,均领原凭回省缴佐将注销。所有在京应试者,於报名时各持取中执照投诏命官处验明,在册注明某某官属下,无庸请凭。其朝官有愿应试者,亦准报名送考。惟在京属官,有未经中式约士等本无执照而有志观光者,须由各本官行文诏命处报名入册收考,以免朦混。
  逢科年九月初九日考文士子首场,九月十二日次常於九月十九日考武士子首场,九月二十二日次场,二十三日覆试。正副讲武官随正副总阅襄理,所有文武甲乙均由正总裁评定,取定后分为一、二、三甲。元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文武都同。文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下若干名称为国士(等於翰林),三甲第一名称为会元,下若干名称为达士(等於进士)。武二甲若干名称为威士,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由正总裁评定上奏请旨出榜,声炮鼓乐,悬榜於朝门前,俱赐黄缎一匹,红绉二匹,在朝门设宴,又择日令状元游行,以示荣宠〔一〕。正总裁给以执照,以为出身,并因材选举,奏封为天朝殿前等官及各廷府等处属官,授职执印理事。
  案太平天国天试的制度,是将清代的会试、殿试、朝考的考法合而为一。清制京考程序,先为会试,中式后殿试,殿试分一、二、三甲,其二、三甲进士须再经一次朝考,始分别授职,而太平天国则对旧制加以简化。
  乙考试规章
  太平天国科举考试,定有种种规则章程。这些规章,对前代制度有改革的地方,也有承袭的地方,还有一些新创的地方。其重要的有六项:
  A不限资格
  士阶条例第一条规定:各省郡县师帅所属的旅帅卒长两司马统下「有愿应试者,令各造名册,先期送师帅处」。就是说,凡太平天国人民,自愿参加考试的,都一律得应试,不限资格。反革命分子狂吠太平天国科举说:「不论门第出身,取中即为举人」。又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即为状元、翰林诸科」〔一〕。这就对自唐以来严限资格,被列为「贱民」的人们不准应试的科举制度作了根本性的改革,从而对反封建的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B场规
  各省士子来京应天试,在未建二十一省士子进京考试栖身之院以前,文士子在翰林院居住,武士子在讲武官处居住,都由江南省文将帅以印挥发给粮米薪水等件。设京都试院司事一员,於每届试期之前,饬属打扫试院房屋及东西阁(即清制东西号舍)文场,裱糊窗壁,铺陈床桌厨灶等项。如要修整房屋物件,禀明文将帅请修,由殿前工部奋办。场期的时候,带属员数名在场内照料。并由总裁保举请旨钦派巡察官十员入院襄理监场与供应各事。
  试卷由诏命官内选派理卷官二员奋办,编列字号。字号底簿交总阅收存,以奋拆封时应用。卷面用浮票填写姓名坐号,卷背姓名用弥封。缴卷时令士子揭去浮票。其弥封俟正总裁评定,方行对号拆封,奏献天王御定悬榜。至场中点名、给卷、收卷及分派各房文卷,都由理卷官管理。其武场默写武略卷,亦照例奋办,但不用浮票、弥封。
  天试考场称为京都试院,以巡察官二员管理启闭,并先期传知五大军巡查,以重关防。考试那天,应试士子都给与风帽,以壮观瞻。五更各齐集试院,有圣兵护卫栅栏,无许拥挤。监试官到,声炮开门点名,士子随点入场,人给卷一本,卷长一尺二寸,每开宽尺馀,士子领卷后一律归东西阁〔一〕。进毕供给物件,即将试院大门印封锁钥,候士子交卷放牌时方开,私开者以舞弊议罪。大门旁壁上开一小窗门??约尺馀长,一尺宽,加以小锁,除正总裁公文本章由此传出传入外,试院内各官都不准传文书便字出入。试院内东西两阁,都於阁外设立木栅,士子按照点名卷面字号归号后,即将木栅封锁,至缴卷放牌时方开。栅外设一水缸贮水,士子不准出栅取水。每阁建炭炉二座,由军中拨牌尾二名,专司本阁内士子茶水及传送饭菜等事。士子带入的木炭、茶铫、茶壶,交牌尾代理,出场时认明交还。牌尾各给腰牌,试毕缴牌出院,仍回原军。每场每日定於辰刻散给士子等饭菜一次并碗箸等件,午刻散给糕饼一次,饭菜糕饼都丰厚〔一〕,酉刻散给烛台油烛。武场也照例办理。磨勘、阅文等官场内动用纸张笔墨印色各件,都自行措办带往,不取诸公。其各盛郡、县、军帅典试供给,都仿此例。
  天试每场圣诏所命的题目,跪读悬挂,由总阅饬员抄写多张,交巡察官分派每阁一张,实贴号首。场规及诗文策论抬头等例,亦实贴木牌,周传各号公阅。士子得题归号作文。午刻开栅一次,巡察官亲至各号,按照坐号於各卷盖用「真道图记」,盖毕仍旧封栅,至缴卷放牌时方开,士子於缴卷后,不准再行入号。至文武士子有故犯一切场规滋事者,由巡察官禀明议罪。考试通行的禁令规则:凡乡试、县试、郡试、省试及天试士子应试的文与策论不满三百字者不录;题目写错、抬头写错者不录;误写避讳字面不合天情者不录;真草不完及字迹两样者不录;乌卷、曳白及烧损文卷者不录;卷内未盖「真道图记」者不录。
  C考试项目
  每年各省的郡、县、军帅典试,考文由典试官出题,一文、一诗,覆试一策、一诗。考武亦由典试官校阅,马箭三枝,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覆试步箭五枝。
  每年钦遣各郡提学考俊士,两文、一诗,考毅士马箭三枝,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其荣、酉二年考杰士两文、一策、一诗,都由提学出题校阅。
  省试考约士,三文、一诗,覆试一策、一论、一诗,其提考出题。考猛士马箭三枝,步箭五枝,覆试步箭五枝及弓、刀、石技勇,并默写武略一节,由提考校阅。
  天试考文士子首场三文、一诗,次场一策、一论、一诗,由天王颁诏命题。考武士子首场马箭三枝,步箭五枝,次场考弓、刀、石技勇,覆试步箭五枝,各默写武略一节。
  考试题目出处,多取於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天命真圣主诏旨、天条书、三字经等。其要旨是阐明「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在太平天国颁行的书中,有一种叫做钦命记题记,为其取士程文。其题目皆具节令,凡七节,有云太兄升天节记,太兄暨朕登极节记,东王升天节记等类。此书今未见,其内容不可考。至於考试诗文体裁,文仍用八股体,诗仍用试帖体,论策等仍不出旧式的范围。其武场所试马箭、步箭、弓、刀、石技,以及默写武略,也与旧制相同〔一〕。
  D考官
  乡试的考官为军帅,县试的考官为县监军,郡试的考官为郡总制,都以本处的官员兼任考官。
  其各郡的提学,各省的提考,每逢子、午、荣、酉年,於正月十五日京试考眩应考的资格,为朝官及各廷、府等处有印属官与京试曾经中式者。其无印属官愿考者,由本管官行文诏命处报名入册收考。其报名册中,一概俱注明官衔出身及某某属下,以杜冒滥。试期一场,两文、一诗,系天王颁诏命题。由正总裁评定,上奏请旨出榜。其钦定正取提考,届期赴各省考试。提考职同燕,试毕回京奏覆缴印,仍理原官事务。其奋取者由正总裁选定上奏请旨,钦遣为每年及荣、酉两年各郡提学。提学职同燕,试毕任满回京奏覆缴印,仍理原官事务。提考、提学都是一科一任。
  至於天试的考官,以钦命文衡正总裁为最尊,总领文武一切,又有钦命文衡副总裁、钦定文衡又副总裁各一员。下设正、副总阅二员,磨勘官二员,阅文官十员。并设正副讲武官二员,襄理武场校阅事宜。磨勘官、阅文官由正总裁考选,每逢辰、戌、好、未年九月天试前,于九月初一日,在正总裁府旁殿,调考官员,未奉调者不得报名求考。由正总裁出题,一文、一诗。俟正总裁评定,肃本奏举。其阅文官十员,分派十房,士子文字优者,由各房阅定,盖用「阅荐图记」,加批送交磨勘阅定,转呈总阅阅定,进呈正总裁评定,上奏请旨出榜。
  E士阶名目与职位
  太平天国科举名目,初尚沿用清代的名称,其后认为秀才、举人、进士等旧日所称的名目,名实不符,始一律改用「士」字以为士阶。乡试录取的文学称为信士、武学称为艺士。县试录取的文学称为秀士,武学称为英士。郡试录取的文学称为贤士,武学称为能士。提学录取的文士子称为俊士,武士子称为毅士,于荣、酉两年拔取的文士子称为杰士。省试录取的文士子称为约士,武士子称为猛士。天试中式分为一、二、三甲,元甲三名,仍沿旧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亦沿旧称),三甲第一名称为会元(亦沿旧称),文武都同。二甲第一名以下,文称国士,武称威士,三甲第一名以下,文称达士,武称壮士〔一〕。
  至于所录文武士子授职,定制天试元甲职同指挥,二甲首名传胪职同将军,国士、威士职同总制,三甲首名会元职同监军,达士、壮士职同军帅。省试约士、猛士及各郡提学拔取的杰士均职同师帅。至提学每年所取的俊士、毅士俱职同旅帅。郡试贤士、能士职同卒长。县试秀士、英士职同两司马。乡试信士,艺士职同伍长。所有录取文武士子,俱免差役。
  F服制与仪仗
  文武士子品级相等,与清代重文轻武不同。其袍帽服制,俱详细定明。自信士至国士,袍都大袖,色青蓝不论,靴着方头乌靴,帽则各有分别,信士、秀士、贤士帽用扁巾,或缎、或绉,或红蓝玉色皆可。俊士帽用方巾,或缎,或绸,都用乌色,前安白玉方帽准一块。杰士帽用圆巾,或缎,或绸,可用青蓝红色,后用二飘带,前安白玉方帽准一块,帽身绣花。约士帽用角巾,或缎,或绉,可用青蓝红紫等色,后用二飘带,蓝玉方帽准在前,帽身绣花。达士戴纱帽,或天青,或乌色俱可,后用横尖翅,前安金镶红帽珠一颗。国士戴纱帽,或天青,或乌色,后用横圆翅,前安金镶大红帽珠一颗。
  榜眼、探花皆用方翅纱帽,加镶黄玉额一个,榜眼左插金花一枝,探花右插金花一枝,袍皆紫色大袖,靴亦著方头乌靴。状元帽与榜眼、探花相同,加金镶黄玉额一个,左右插金花二枝,袍红色大袖,靴亦著方头乌靴。状元、榜眼、探花皆准加着黄马褂。
  武士式亦相同,仅去其帽准换缨毬一朵,其色依玉色为准。状元、榜眼、探花则换黄毬,余俱类推。
  在仪仗方面,定有浪、锣的制度。其浪俱长二尺五寸,凡士子职同指挥、将军、总制的用黄布,职同监军以下用红布,俱不镶边,不绘彩。其锣制俱阔二尺,指挥职三十三点,将军职三十点,总制职二十七点,监军职二十四点,军帅职二十一点,师帅职十八点,旅帅职十五点,卒长职十二点,两司马职九点,伍长职无浪无锣。
  三开科情况
  太平天国于癸好三年定都天京后,开科取士〔一〕,初颁考试制度,天试以外,各省郡县都举行文武的各种考试。己未九年后,一再修订,使制度周密。辛酉十一年,将钦定士阶条例镌刻,颁布各什一〕。
  天试自癸好三年在天京开科,历年开科情况,记载多缺,可考的如癸好三年天试文首题「天父鸿恩,广大无边,不惜己子,遣之受难,因为代赎吾侪罪孽,尚未报恩,又得荣光」。次题「天父天兄最恶邪,最恶曲,最恶恶,最恶假,人炼得正正直直善善真真,方转得天也」。诗题「春风吹清好凉爽,他名未好救饥荒,名说饥荒就是病,乃埋世人水深长」〔二〕。甲寅四年天试文科元甲三名,为吴容宽、汪祖槐、夏庆保。同年武科乡试、会试连考,都在天京举行。投考的武生于乡试前五日赴诏命官处报名,当时应试者三百多人,都是各衙的牌刀手。四月初一日为武乡试的考期,天王钦遣佐天侯陈承瑢为掌考官,赴教场校阅,先试马上箭五枝,次试步下箭三枝,无弓、刀、石技勇,当日完常取中谷光辉等一百四十七名为武举即后来的猛士)。十五日即继续举行武会试,钦遣北王韦昌辉为掌教官,赴教场校阅。北王以佐天侯所取名数过隘,复出诫谕命不中的也一体会试。于考试马、步箭外,加试马上炮三声。取中刘元合等二百三十多名为武进士(即后来的威士、壮士)。五月初一日,东王杨秀清复集合取中的武进士到教场校阅考试,评定甲乙后,遂奏请天王以刘元合为武状元,职同指挥,谷光辉、周得三为榜眼、探花,职同将军,余二百人都职同总制。第二天,在朝门设宴,称为会武宴。一律仍回原衙听候调用〔一〕。
  各地开科情况,甲寅四年,试湖北、安徽两剩这年八月,湖北乡试在武昌县(今鄂城县)开科取士〔二〕,正掌考官为翼试状元杨启福,副掌考官为翼试榜眼张友勋,文首题「真神独一皇上帝」,次题「皇上帝乃真皇帝」,诗题「天父下凡事因谁?耶稣舍命待何为」?安徽乡试在安庆开科取士,掌考官为天试状元武立勋,仅知其一题为「真命天子福命将」,别题因出五经,将武立勋降为伍卒。考试全日一场,不覆试。其掌考官虽在此省开科,而各处人都许参加,应试者林林总总,各式人物都有,计湖北中举人八百多人,安徽应试二十七县,中举人七百八十五名〔一〕。丁巳七年三月,安徽各县考试,由监军为试官,潜山县考进文士三百六十名,武士一百二十名,夏,在安庆乡试,祇潜山一县,便中文举人八十四名,武举人七十三名〔二〕。这固然是由于太平天国科举宽予名额,但也反映出了人心悦服,故应试的人多。
  在福建省方面,丁巳七年三月底,协天燕石国宗部进军汀州,四月初三日(夏历四月十八日),在汀州开科取士,以「上帝权能诛灭妖氛」为题,中式的张榜周知〔三〕。
  在苏福省方面,太平天国于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克复苏州,以次抚定各县,建立苏福剩这年八月,就在苏福省城考省试,开科取士。八月十六日(夏历八月十一日)头场,三文一诗,
  首题「同顶天父天兄纲常」,次题「禾王作主救人善」,三题「能正天所亲」;诗题为「一统山河乐太平」。二十日(夏历八月十五日)二场,试一策一论一诗,策题「治兵安民策」,论题「真道根源惟一正」,诗题「万郭来朝」〔四〕。辛酉十一年三月,苏福省各县考县试,常熟、昭文三月初五日(夏历三月初六日)考文场,取五十人。初六日(夏历三月初七日)考武场,所取甚广〔一〕。吴江、震泽于三月十四日(夏历三月十五日)考文试头场,三文一诗,首题「真道未知须省悟」,二题「大孝终身继有虞」,三题「四海一家尽兄弟」;诗题「万姓安居享太平」。十五日(夏历三月十六日)覆试,一论一策,论题「孝弟力田论」,策题「治安策」。下午出案,取录原秀士八名,新秀士四十名,给红缎包头〔二〕。五月三十日(夏历六月初三日),在苏福省城举行省试,首题「天父有主张,天兄有担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论」,次题「诛残妖以安良善策」,祇常熟一县便中式三十三人,分博士、约士、杰士等弟,博士相当于清制举人,杰士相当于清制廪生,约士则相当于清制副榜〔三〕。
  在浙江省方面,太平天国于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克复杭州,明年,天王就钦派文状元天安陈姓为浙江正提考官,文传胪书天燕陈姓为副提考官,来浙开科。正提考、副提考都驻杭州,行文各县佐将举行县试,送中式的到省城省试〔一〕。于是各县纷纷举行考试。仁和首题「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次题「为将必有为将之学问」,诗题「草木咸沾雨露恩」。榜发,新进秀士,头裹红巾,身披蓝衫,足踏花鞋,赴卡拜客,各赠贺仪〔二〕。桐乡于三月十四日(夏历三月二十七日)考头场,首题「君君臣臣」,次题「真天真主」,诗题「四海一家皆兄弟」,廿五日(夏历四月初八日)覆试,题目五道,首题「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而喜与予游」,次题「开辟独一论」,三题「天国三大政赋,以耕田、铸钱、取粮三大政为韵」,四题「桐乡县城破废不堪记」,五题「十八学士登瀛洲诗,得登字」〔三〕。榜发,海宁人朱祥中秀士第一名。朱祥本清朝附生,热烈拥护太平天国,故参加考试〔一〕。山阴、会稽、萧山都集绍兴考试,应试的有一半是清朝诸生。在试期先一日,试官红袍金幞头,旗帜导从,驺唱鼓吹进试院。第二天五更点名,给卷、编号、盖戳,一一如旧制。山阴题「进贡上帝尽子道,敬孝魂爷福久长」。会稽题「进贡基督尽弟道,恭敬魂哥永荣光」。萧山题「进贡幼主尽臣道,令知幼主见父王」。诗题「赋得万民咸宁,得宁字五言六韵」。过两天,出榜,每县俊士一人,秀士十二人。覆试题「重拜皇上帝」,诗题「运筹设策马衔枚,得枚字七言八韵」。中式者各与以黄巾〔二〕。
  当时各地开科情况,大略如上述。总而言之,太平天国于克复的地方,秩序安定后,就立即举行考试,以团结士子,收拾人心。而就实施效果来论,也曾经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应试诗文
  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湖北省试首题为真神独一皇上帝。有一篇中式的文卷。作者姓名佚,其文说:
  皇矣上帝,神真无二也。(破题)夫犹是神也。得其真者,非独一皇上帝上而何。(承题)且自三代而下,神灵每操祸福之权,然伪妄者恒多,真正者恒少。自圣人出。去其伪而复其真,犹恐人不知至真者之果何属,故特指一真实无妄之神,以明其寡二而少双也。(起讲)兹不禁穆然于皇上帝矣。(领题)今夫当建业之初,惟念予怀于顺则,值开祚之始,当凛帝谓于无声。(起出股)此石言怪诞,圣人所以斥其非,有赫明昭,王者所以隆其号。(起对股)何也?诸神皆非真神也。真神独一皇上帝也。(出题)人心之不古也,妖魔多惑其良贵,而不知真神之照临孔昭,当圣王兴,必有以杜其弊矣。夫名山大川非无形貌以示众,而究不若皇上帝之独有加严者,知众黎之憔悴,悯憔悴者此也;虑亿兆之倒悬,解倒悬者此也。维皇上帝,其真正孰有与于斯哉。(中出股)世运之方兴也,隐怪不迷于寸衷,而咸知真神之鉴观弗爽,有王者起,先有以格其心矣。夫风云雷雨岂无位号以彰尊,而要独由皇上帝之令出惟行者,见庶民困于乾旱,救乾旱者此也;念下民厄于水火,拯水火者此也。上帝是皇,其直实谁能过乎是哉。(中对股)皇天震怒,令我天兄而舍命代人,将以[复汉族数千年〕之余业,以鼎新夫世宙。自非上帝居歆真神默牖于其间,何以攘泯棼之敝俗而焕其文章。此其神之无有匹休也,独一皇上帝诚克当此而无忝。(后出股)上天眷顾,不惜太子而隆之凡间,于以起天朝数百代之景命,以大展其功德。自非上帝时歆真神保佑于其际,何以体帲幪之隐念而广其勋庸。此真神之未有并美也,独一皇上帝洵能任此而无惭。(后对比)后比常愿皇上帝之鉴观不惑者矣〔一〕。(结题作收)这篇八股文中说皇上帝「知群黎之憔悴,悯憔悴者此也,虑亿兆之倒悬,解倒悬者此也」,「见庶民困于乾旱,救乾旱者此也,念下民厄于水火,拯水火者此也」。又说:「将以复汉族数千年之余业,以鼎新夫世宙」,「于以起天朝数百代之景命,以大展其功德」,在束缚士子思想的八股文体中,仍然茁露出革命思想。
  太平天国试场中八股文外的策、论等,未经发现。据时人记载,曾见「不好拜邪神赋一篇,古雅绝伦」〔一〕。诗则间有流传,如庚申十年苏福省试,有一首一统山河乐太平诗传诵于世,诗道:
  一统天朝界,
  山河万重新。
  士民皆欢乐,
  咸颂太平春〔二〕。
  这首诗,在形式上虽然是受了试帖体的局限,但却反映出了人民对太平天国的热烈拥戴,流露出了群众歌颂革命的心声。
  五附招贤
  太平天国除科举之外,又有招贤制度。天京初建时,就出招贤榜略说:「江南人才最多,英雄不少,或木匠,或瓦匠,或铜铁匠,或吹鼓手,你有那长,我便用你那长,你若无长,只可出出力的了」〔一〕。当时凡克复郡县及行军经过,都在官衙或行辕前出招贤榜,其大略说:「体国经野,致治必在于兴贤;幼学壮行,怀才必期于见用,况值天命维新之际,正属人文蔚起之时。天朝任官惟贤,需才孔亟,凡属武纬文通之彦,久列于朝,专家典艺之流,不遗于野。但恐采访难周,搜罗未遍,抱璞者耻于自献,徒韫椟而深藏,怀珠者虑其暗投,亦韬光而不市。当知天朝见贤即用,望治维殷,勿以自荐为可羞,即宜乘时而利见。倘有一技之长,仰即报名投效,自贡所长,或由管长具禀保荐入朝,量才录用,家口厚给资粮,不致失所,俾免内顾之忧,以慰从公之志」〔二〕。辛酉十一年七月在浙江桐乡濮镇也出招贤榜,其略说:「定乱尚文才,戡乱需武略。清朝士习时文,官多捐纳,故空疏贪劣之人夤缘昌进,而畸士异人所以不出也。今列规条,凡民间有才力可任使者,来辕禀明录用:一、通晓天文星象、算学者;一、习知地理山川形势厄塞者
  ;一、熟读孙武书,知兵法阵图者;一、熟悉风士民情利弊者;一、熟悉古今史事政事得失者;一、善书记笔札者;一、民间豪杰能习拳棒武艺骑射者;一、绿林好汉能弃邪归正者;一、江湖游士以及方外戏班中人有能飞行走跳者;一、医士之能内外科者」;其余条款还多。总之,一材一艺,都搜罗录用〔一〕。
  太平天国有时为某一专门人才不惜重赏特行招贤,如甲寅四年四月初七日北王韦昌辉招延良医诫谕说:「照得前蒙东王仰体天父好生之德,屡经诰谕招访良医。查此外地当孔道,为良医聚集之所,类如大小方脉、内外专科、眼科、妇科以及专理小儿急慢惊风等症,可以立奏奇效者,必不乏人。乃迄今并未见有医士应召而来,为此不惜重赏,再行诫谕。凡有精通医理能治各项病者,即宜应命前来。又眼科为天朝所尤重,抑或专精眼科者均即到该镇守将佐衙门报名,以便送至天京录用。果能医治见效,即赏给丞相;如不愿为官,即赏银一万两,并使其回家安享,以奖其艺。决不食言,断不使之失所。尔等慎勿裹足不前,空负济之术也」〔二〕。
  太平天国有时与开科取士同时举行招贤,如丁巳七年四月初三日,在福建汀州开科取士,在同一天,就下求贤之诏〔一〕。壬戌十二年,浙江省于开科取士的同时,就在杭州湖墅镇设招贤馆〔二〕。太平天国这种种招贤制度,都体现了「天朝见贤即用,望治维殷」、「任官惟贤,需才孔亟」的方针政策,所以才能够纲罗了各方面人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一 刘大年序二 谷霁光
序三序四 邢凤麟
自序凡例 汤锡龙
第一部份 卷一 序论第二部分 卷二 纪年
第三部份 卷三至卷二十一 表卷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卷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亩制度卷二十四 志第三 资政新篇
卷二十五 志第四 政权卷二十六 志第五 政体
卷二十七 志第六 食货卷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卷二十九 志第八 兵卷三十 志第九 刑律
卷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礼制卷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历
卷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举附招贤卷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卷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卷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