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劉廣宇 Liu Anyu
敬事而信,節用愛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句話是孔子與弟子們交流時所提出於的針對於一個領導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春秋時代的國力以“乘”而論,因為戰爭頻仍,所以一個國傢在戰爭期間能夠出動多少輛戰車,就表徵着國傢實力的區別。
千乘之國特指如魯、宋、衛等小國,其他列強,如齊、楚、晉,動轍戰車以萬計算,魯宋衛在這方面是萬萬不及,所以,如何發展壯大一個小國傢,使其在列強的窺伺之中存保自身,是當時每一個小國傢迫在眉睫的急務。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原因,所以孔子專門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這裏孔子提出來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不註重領導人的表率作用而失去信用,好大喜功而不惜民力財力,政令朝三暮四而使人無所適從。
魯國就是最典型的“不敬事”的代表,國君及權臣高高在上,對於管理國傢政務缺乏興趣,卻衹把全部的心思用在鬥雞遊戲及權力爭鬥上。就在孔子35歲那一年,魯國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鬥雞之變”。
鬥雞是當時權貴們之間的一種遊戲或賭博活動,兩主人以雞相鬥,得勝之雞的主人就是贏傢。為了壓倒對手的氣勢,季平子在他的雞翅膀上塗了芥末,以便在鬥雞的時候造成對方雞視力模糊,而季平子的對手郈昭伯則是技高一籌,幹脆在他的雞爪上裝上了鐵爪。結果鬥雞的結果,季平子輸而郈昭伯成為贏傢,於是季平子就不幹了,兩廂吵了起來,吵到最後,季平子出兵占領了郈昭伯的封地,以實力說話。
郈昭伯嚮魯昭公哭訴季平子無禮,恰好魯昭公也正有意要壓一壓季平子的氣焰,就出兵攻打季平子,眼看季平子就要被攻剋,這時候與季平子同為“三桓”(即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的叔孫氏和孟孫氏唯恐季平子倒掉之後,唇亡齒寒,就聯合軍馬前來攻打魯昭公,迫使昭公逃到了齊國。
滿朝文武,潢潢之貴,卻不務正業,竟然為了一隻鬥雞而大打出手,甚至導致國傢的政治格局出現大變化,這種情況,豈能不讓孔子扼腕嘆息?
同樣是小國的陳國,在列國窺伺之下竟然缺少起碼的危機感,而耗費民力財力修築凌陽臺,大搞形象工程,這樣的行為在春秋時代如此,此後千百年來也從未曾減少過,最典型的莫過於秦始皇的阿房宮,這龐大的宮殿耗盡了天下的民力,最終迫使國人群起而反之,而阿房宮也被亂兵焚為焦土。
但統治者是健忘的,歷史的教訓對於他們來說形同於無,以至於這種情況到了清朝末年,反而愈演愈烈,慈禧太後居然挪用北洋海軍的軍費以修築頤和園,終緻八國聯軍入侵,寫下了我國最恥辱的一頁。
所以,孔子針對於為政者最容易犯下的錯誤,開出了這樣一劑方藥: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任何時代,凡是遵循了孔子的教誨的,莫不國泰民安,百姓樂業,而每當孔子的思想被教條化的時候,也往往正是政局昏亂之時。
以德為本,德法兼用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着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傢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唐大臣魏徵性格耿直,以敢於直諫流芳青史。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擴充兵源,補充軍隊,下令把徵兵年齡由18歲到21歲改為16歲以上,要強徵16歲以上不足18歲的少年入伍。這道命令須得魏徵的簽字,但是魏徵拒絶了,唐太宗問他理由,他回答說:“失信與民。”唐太宗很惱火,反問道:“我有什麽失信於民的?”魏徵回答說:“陛下即位時下詔宣佈,全部免徵百姓以前拖欠國傢的財賦,但是有關部門還在催繳;陛下下令已經服役已經繳納租調的,從明年開始免除,現在不僅不免除,還要徵兵,這不是失信於民是什麽?”魏徵這番話終於使得唐太宗收回了成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