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 第2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1)      林語堂 Lin Yutang

  然而從歷史上看,長城作為抵禦北方蠻族侵犯的國傢防禦體係發揮了重要作用。長城總能占據一個山梁的最高峰,獲得一個視野開闊的有利位置。長城為軍隊在不同戰場之間的調動提供了一種簡便的聯繫手段。甚至晚近至明朝,每百碼就有一個堡壘。在白天敵人入侵的信號為煙,而到夜晚則為火箭。
  朱頻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想像中,他靠在防護墻上,視綫隨着長城婉蜒麯折,一直延伸到最遠的地平綫。想像彌漫於心,他竭力想將長城盡收眼底,大量堅固的墻磚和泥土從中國東部海岸的山海關一直婉蜒到西部的戈壁灘。長城大約有一千五英裏長。宏偉壯觀的長城令人過目不忘,衆所周知鬍佛水壩的長度僅僅衹有五分之一英裏多一點。
  數百年來,長城是中國北部的邊界綫,長城以北是衆多的蒙古族和滿族部落、鬍人和韃靼人--所有這些人被漢人統稱為狄或北方部落。長城的南面是中國。來自北方入侵的危險始終存在,這些部落渴望攫取富庶的土地並對溫暖濕潤的中國平原垂涎三尺。從歷史上看這是一個中國式的問題。如果沒有一支優秀的軍隊,長城的防禦價值有時也會喪失殆盡,某些北方的部落時不時突破長城的防綫。中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又將那些部落趕到長城以北。
  中國本身是一個內陸國傢,像美國一樣,中國處在氣候適宜的地方,直到最近在地理上也是與世隔絶的。中國的東部是中國海;西部是西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除了冒險傢幾乎無人能通過;南面也是中國海,在西南邊陲綿延着喜馬拉雅山脈和稠密的緬甸叢林;在北面是蒙古沙漠,居住着文化程度比中國人低的遊牧部落。那些與中國有聯繫並親眼目睹過偉大帝國並在裏面生活過的部落很尊崇中國,如同在四。五、六世紀,那些北方的入侵者尊崇中國一樣。他們迅速學會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的美食、絲綢衣服和傢居方式很快地同化了他們。
  但是北方的部落依然強大,這些遊牧者彪悍體壯,擅長馬術。他們不斷地威脅中國,不時地修建和修繕長城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禦他們。這就是中國政治中心總在北方的原因。那些偉大王朝如周朝、漢朝和唐朝選定的都城都在西北的西安。宋朝的都城在洛陽,恰好在彎麯的黃河的南面。明朝的都城在北京。
  在北方黃河𠔌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孔子生活在黃河的下遊,離青島不遠的內陸地區。甚至在孔子時代,仍然有野蠻的部落生活在半島的東部。生活在長江下遊的人被視為蠻夷之人。他們穿短短的粗布衣並文身,據說擅長水上運動。在秦始皇死後,偉大的漢王朝建立起來,並將中國文明進一步嚮南推進,同時嚮西擴張到中國的突厥地區。
  漢朝一如同一時期的羅馬那樣繁榮興盛,見證了中國的徵服和擴張過程,目睹了石雕藝術的飛速發展,親證了紙的發明。在周朝,絲綢、象牙與中國漆得到全面的發展。此時仍延續着俠義和英雄崇拜的傳統。在漢中葉--大約在西方基督教興起時期--佛教由海外的印度傳教士傳入中國,一些傳教士經由突厥地區,一些經由海路到廣州。佛教成為中國的第三大宗教,佛教的傳入標志着中國第一次與外面的世界有了重大的聯繫。
  政治上,漢朝是中華帝國的開始,因為它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隨後的兩千年。甚至今天,中國人自豪地稱自己為"漢人",比起在朝代中被同化的異族來說,漢逐漸藴涵着"種族的中國人"的含義。
  同樣在"唐"這個詞中也有這樣的含義。漢朝之後,唐朝統治延續了大約四百年,中華帝國的疆界達到最大。有一百多年,唐朝疆域嚮西就在今天蘇聯的塔吉剋斯坦,接近裏海。中國的公主下嫁給西藏的首領並把西藏,將中原的絲綢、茶葉及文化帶入西藏地區。在南面唐朝邊界延伸到印度支那,中華帝國疆域到尼泊爾與印度尼西亞島嶼。中國移民生活在國外--特別那些來自中國南方的中國人,像在美國的大多數中國商人--仍然把他們視為唐人(在廣東話中稱為唐人),將他們的故鄉視為唐人的故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第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第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3)
第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4)第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5)第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6)
第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7)第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8)第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9)
第1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0)第1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1)第1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2)
第1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3)第1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4)第15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5)
第16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6)第17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7)第18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8)
第19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19)第20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0)第21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1)
第22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2)第23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3)第24節:中國人的生活智慧(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