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老滋味 》
第21節:"清真烤肉宛"滄桑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清真烤肉宛"滄桑
北京宣武門內久負盛名的飯莊"清真烤肉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般人尚不知,其創始八乃是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宛氏人傢。
宛氏傢乃回民。早在清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年),大廠縣的宛氏先祖,為謀生計,便把牛羊肉推銷北京。那時,宛氏落腳在宣武門外上斜街一帶,推着一輛獨輪小車串街走巷賣牛羊內,下午三、四點鐘出車,賣到掌燈時分,每天可掙幾吊錢。
當年,清代的北京由於蒙古人的進入,便將烤肉食品帶了進來。隨着清代烹調技術的日益求精,烤肉這一草原的風味食品在京城備受歡迎。宛氏先人見此,便在推車上放一個炙子(用方鐵條拼成,中間有細縫的平底鍋,下置木柴為火),沿街邊烤邊賣。先是烤牛頭肉片,後來也烤牛羊肉片,吸引了衆多的食客。當時因本小利微,無力量辦鋪面,所以開始幾年間,一直是流動經營。
過了幾年,宛氏便把車子停放在絨綫鬍同西口外的一傢"大酒缸"(一傢酒肆)門前,供來此飲酒的人買下酒菜。不久,經由酒肆掌櫃協商,宛氏在酒肆門前擺了固定的烤肉攤子。秋日涼風吹拂,烤肉炙子下鬆柴熊熊,鮮嫩的牛肉,拌好調料,放在炙子上一烤,吱吱流油,香味四溢,使"宛記"的烤肉名氣越來越大。至二十年代,宛氏第三代傳人宛玉魁已把流動的小攤固定下來,先以麻袋片為棚支帳,後又改用青布為幔,最後終於在安兒鬍同西口買了塊地皮,建起幾間平房,挂出了"烤肉宛記"的招牌,開始了坐館經營。不久又將招牌改為"烤肉宛"。
"烤肉宛"經理宛玉魁不請廚師,自己動手,衹找個夥計幫忙。這時的宛氏烤肉,技術已相當精到。他選的肉,都從膻味不濃的兩歲羯羊和衹生過頭胎的乳牛上選取。牛肉衹選上腦、元寶肉、裏脊等部位;羊肉衹選上腦、扁擔肉等部位。佐料又非常齊全,不下十多種。烤肉的燃料,均用柏木、鬆木和棗木,煙少而有芳香味。宛玉魁切出的肉片薄似紙,狀如柳葉,觀之透明。他切肉極快,兩三分鐘便可切一斤。"烤肉宛"的烤肉以"含漿滑嫩,鬆軟噴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鮮嫩可口"而著稱,譽滿京城。
三、四十年代,不僅公子王侯、達官顯貴光顧小店,而且藝壇名流馬連良、梅蘭芳、張大千、齊白石、金少山、張君秋,都是座上客。張大幹還曾為"清真烤肉宛"寫了匾額。
有一次《實報》記者拉國畫大師齊白石去品嚐"烤肉宛"的烤牛肉,齊白石笑問:"能嚼得動嗎?"記者說:"正因為讓你嚼得動,所以纔請你去。"齊白石去了,果然一吃鮮嫩可口,風味獨特,便連連稱道。飯後,提筆為"烤肉宛"寫了一個鐘鼎文的"烤"字,下面並綴了一行"跋":"鐘鼎本無此烤字,此時齊璜杜撰。"後來這個字被裝裱起來,挂在店堂之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乾隆賜匾"都一處"(1) | 第2節:乾隆賜匾"都一處"(2) | 第3節:便宜坊和全聚德 | 第4節:仿膳話當年 | 第5節:竜袍、活魚宴、聽鸝館 | 第6節:歷史悠久緻美齋 | 第7節:譽滿京華泰豐樓 | 第8節:萃華樓的雞湯菜 | 第9節:悠久美味話水餃 | 第10節:"八大樓"外又一樓 | 第11節:"八大堂"中惠豐堂 | 第12節:柳泉居與砂鍋居(1) | 第13節:柳泉居與砂鍋居(2) | 第14節:譚傢菜名重京華 | 第15節:阮元與"滿漢全席" | 第16節:恭王府畔"厲傢菜" | 第17節:"教席"之首兩益軒 | 第18節:東來順如何發跡?(1) | 第19節:東來順如何發跡?(2) | 第20節:銀錠橋畔"烤肉季" | 第21節:"清真烤肉宛"滄桑 | 第22節:譽滿京華"爆肚王" | 第23節:津門"天下第一坊" | 第24節:難忘的中立園飯館(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