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行為(7)
李鍌 Li Xian
孟子以為當代動亂的根源,源自邪說的橫行,而這個邪說的代表則是楊朱與墨翟。孟子以為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的學說,代表着自私自利;墨翟兼愛天下的學說,代表着親疏不分。這種學說推展到極緻,一則衹顧自己,不管傢國,破壞了國傢制度;一則等視路人父母,不管自己父母安危,毀棄了家庭倫常,將給天下帶來動蕩與不安,所以將他們比作洪水、猛獸,強調一定要嚴加批判。
孟子有感於自己的批判楊、墨,類似於孔子之製作《春秋》以懼亂臣賊子;也像周公之攻打戎、狄、荊、舒,以安天下百姓為自己的責任。他深信自己的行為是上承古聖的舉措,所以儘管外人橫加“好辯”之名,孟子乃以“不得已”為自己辯解。認為自己的闢異端,和孔子、周公一般,都有不能自已的入世關懷,所以敢昂首嚮世人宣稱,他是“聖人之徒”。就如孔子對自己之作《春秋》,恐將被人污衊,而喊出“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充滿自信,昂然前行!
時人誣枉孟子好辯,誰是誰非,其實相當明顯。我們可以說:閑先聖之道,拒楊、墨,放淫辭,正是孟子對歷史負責、(新浪讀書獨傢首發)嚮自己交代的勇敢表現。我們可以從孟子的急切申辯處,看出他對孔子之推尊,以及維護孔學的熱切程度。而後世維護真理的文士,如諫迎佛骨,以護儒教,雖被貶官潮州,也不更易其理念的韓愈;如傳布學理,以傳聖道,雖被斥作偽學,也不稍悔其行的朱熹,其實都有幾分孟子的影子在。原來孟子強烈地嚮楊朱、墨翟挑戰的同時,早為後世立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英勇典型。
(八)
孟子去①齊,充虞②路問③曰:“夫子若有不豫④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⑤。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⑥,則過矣;以其時⑦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⑧也?吾何為不豫哉!”(《公孫醜》下·一三)
章旨
孟子說明自己憂世心切,且有平治天下的能力與抱負。
註釋
①去離開。
②充虞孟子弟子。
③路問在路途中發問。
④豫悅也。
⑤名世者名傳於世的賢人。
⑥數指五百年的周期數。
⑦時時勢。
⑧捨我其誰除了我,會是誰呢?
析論
孟子不被齊君重用,黯然離開齊國,一心想推行仁義、禮治的政治抱負再度落空了,一時間百感交集,感慨隨之俱來,不免有了不悅的臉色。弟子充虞誤以為孟子臉色不悅是因為心裏有所埋怨,所以婉轉提出疑問:君子不是應該“不怨天,不尤人”嗎?然而孟子的不悅神情,並不是因為心裏有所埋怨,而是自認為處在賢者應當興起的歷史周期上,上天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他,還有誰能擔負此重責大任?此時竟沒能讓他遇上聖明君王,來實踐心中抱負,或許天意還不想平治天下吧!孟子當時目睹生民塗炭,大道隱沉,哪能不憂痛於心?所以纔會有了不悅的神情出現。但如果說他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的埋怨,那是斷然不存在的。
孟子這段話中提到兩種修養,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深思:
其一是“不怨天,不尤人”的涵養。能樂天知命,才能“不怨天”;能反求諸己,才能“不尤人”;不怨天尤人,自然無入而不自得。常人習性,凡遇挫折、失敗,無不急忙諉過卸責,千錯萬錯,都是他人的錯;如果找不到諉過卸責的對象,矛頭一轉,全歸咎給上天,於是怨天之音不息,尤人之聲不絶,嗔怪怒怨,漫天彌地,以至反省工夫消失殆盡,可不戒哉?
其二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氣概。孟子曾說:“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盡心》上·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一)句句鏗鏘,豪邁之氣躍然紙上。這股“捨我其誰”的氣魄與擔當,是使人奮進的原動力,值得年輕人好好地學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