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臺灣現代民歌三十年:遙遠的鄉愁   》 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公路 Gong Lu

  本土的畫傢洪通被美新處、藝術雜志、副刊等炒熱之後,有人問他最大的願望是什麽,洪通說--"到美國開畫展"--本土化運動並未如先驅們想像的那樣,這場論戰沒有贏傢,現代派是沒落了,而鄉土派也如彭瑞金的感慨:"說來是有點矛盾的,拼命護守的陣地,敵人撤退了,自己也撤走了。" 這場思潮大辯論,最大的收穫是喚醒了知識分子與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意識的覺醒表現在流行音樂方面,就是著名的臺灣現代民歌運動。雖然一些民歌手曾經表示,自己從事中文歌麯的演唱創作與保釣之後的民族主義浪潮並無直接關聯,但在大環境之下,民歌的發展卻無法脫離臺灣的歷史環境獨自存在。
  另一方面,1959年以前,臺灣人口因政治、經濟的原因增加過速,1959年以後開始減緩,之前出生的嬰兒潮正好在1971年開始進入國中、高中、大學。1970年代的臺灣,學生讀書的目的衹有"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而大學聯招的錄取率在那個時期衹有百分之三十幾,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沒有選擇地選擇了一種近乎無可奈何的生活。新聞媒體或文藝作品中充斥着強烈反共卻又思鄉情愁的情緒,"年輕人除了一再復製老一代外省人落荒而逃的莫名恐懼,很難在生命的欲望及活力中找到什麽出路"(楊祖君語)。電視每晚10點以後停播,年輕人在電視中能看到的除了當權者一再嚴厲指責的"靡靡之音",就是瓊瑤式你死我活的愛情悲劇,或者身着亮片晚禮服被規定不準搖擺身體和臀部的歌星演唱。幸運一點的年輕人還可能讀到《文星》雜志、鄉土文學、1930年代的影印小說,但大多數年輕人的精神生活都貧乏而窒息。還有一些幸運的年輕人可以購買到由美軍電臺工作人員盜拷出來的美國排行榜塑膠唱片,而大多數家庭不允許孩子在念書之餘聽音樂、讀小說,因而傢中能夠擁有一臺電唱機的年輕人衹占少數。大多數的學生衹能偷偷從電臺收聽當時餘光、陶曉清主持的美國最新流行歌麯排行榜節目,那些歌麯中充滿的人道主義、人文關懷以及思想解放,在當時的教育體製中是不可能接觸到的。
  現代民歌運動某種程度上改寫了這些學生的生活,同時在經濟上由於出口工業的成功,臺灣人消費能力增強,三五百元一把的吉他,多數學生都可以負擔,"唱自己的歌"的口號逐漸開始流行。
  民歌咖啡廳即民歌餐廳興起,在駐臺美軍逐年撤減、熱門樂團逐漸失去主要表演場所之際,這種新形態演唱方式與場所的結合,成為現代民歌發展的重要前提。從最早的野人、哥倫比亞、洛詩地到木門、稻草人、幸運草、艾迪亞等,為一群專職或兼職的民歌手提供一展身手的空間。以1973年開業的艾迪亞為例,其發展已超出以餐飲服務為主的格局,而形成如導演賴聲川所說的"大傢都知道要去艾迪亞就是要聽音樂,要聽音樂就是要到艾迪亞,常有許多從外國來的職業樂手到艾迪亞來玩音樂"。通過這些民歌餐廳,自彈自唱的民歌手得以聚集起來,而創作歌麯的想法與行動,也在這些場合逐漸浮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推薦序一 喚起民歌時代的心中夢想第2節:推薦序二 唱過一個時代第3節:推薦序三 民歌,啊!民歌
第4節:推薦序四 回到少年中國的路第5節:推薦序五 島嶼的寬度第6節:跋 給孤獨的孩子們
第7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1)第8節:自序 永遠的未央歌(2)第9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1)
第10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2)第11節:前言 反省的年代(3)第12節:第一章 往事(1)
第13節:第一章 往事(2)第14節:第一章 往事(3)第15節:第一章 往事(4)
第16節:第一章 往事(5)第17節:第一章 往事(6)第18節:第一章 往事(7)
第19節:第一章 往事(8)第20節:第二章 盛開(1)第21節:第二章 盛開(2)
第22節:第二章 盛開(3)第23節:第二章 盛開(4)第24節:第二章 盛開(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