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康震评说苏东坡 》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
康震 Kang Zhen
这个故事苏夫人也听说过,这会儿苏轼回头安慰夫人说:"别难过了,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苏夫人不禁含泪失笑(事载苏轼《东坡志林》)。
这边儿苏轼刚押走,那边御史台就派人去搜查苏轼的诗文。当时苏轼的全部家人正乘船奔赴南都投奔苏辙,官府连夜在宿州拦截这艘船,翻箱倒柜搜查一通,吓得一家人魂飞魄散。个性一向温顺的苏夫人不禁怒火中烧,她气愤地说:"都是吟诗作文惹来这场大祸,他究竟得到什么好处,把我们吓个半死!"一怒之下,将手中残存的苏轼手稿烧了个干净(事载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半个月后,御史台开始正式审理苏轼这起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这个案子怎么审?
起诉书上罗列苏轼的一大堆罪状,几乎都与诗文有关,那就先调查诗文的真实含义再说吧?不行!先定罪再说。审讯一开始,审讯官员就问苏轼五代以下有无誓书铁券。誓书铁券乃是皇帝特赐给功臣及其子孙的免死诏书,苏轼出身低微,哪有什么誓书铁券?这完全是讯问死囚犯的方式(事载宋·朱彧《萍洲可谈》)。可见李定等人早就将苏轼内定为死罪,只等证据拿到,再屈打成招,便算大功告成。
证据在哪里?唾手可得!
首先,将已经出版的苏轼诗文全部收集起来,选出一百多首认为有问题的作品。其次,向各地方政府发出公文,务必上交个人手中所有苏轼的诗文,不得隐瞒。结果短到一张便条,长到一首完整的诗统统上交御史台,仅杭州一地就上缴了数百首之多。然后拿出一首,让苏轼自己解释一首。最初,苏轼只承认个别诗作有讥讽朝政乃至新法的意思。御史们立刻暴跳如雷,他们一口咬定苏轼不老实,展开车轮战法,除非苏轼对诗歌的解释符合他们的心愿,否则就没完没了。
实在不想说实话,那就只有辱骂和暴打了(事载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
面对如此的刑讯逼供,苏轼感到自己前途险恶、生死难料,他的精神多次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就曾想投江自尽,想到兄弟亲人才作罢;入狱后他又准备了一些丹药,想着一旦被判死罪就先行自杀(事载宋·孔平仲《孔氏谈苑》)。面对苏轼的遭遇,我们不禁要问,苏轼究竟有没有写"抨击新法、讥讽朝政"的诗文?这些诗果真罪该杀头吗?我们来看一看、评一评:
第一,平心而论,苏轼的确写了不少讥讽、抨击新法的诗歌。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新法中确实存在问题,有的则是苏轼对新法的偏见。比如朝廷在全国推行各种新法,苏轼在诗中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山村五绝》)。意思是说,农民一趟趟往城里跑,就是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法令条例,好处没得到多少,跟在大人身后的小孩儿反倒学会了城里人的口音。要对付许多的新法条例当然会有些麻烦,但归根结底,这些麻烦的新法还是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好处,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这就是苏轼的不对了。
第二,只是一般性地讥讽朝政,并不一定针对新法,更不至于讥讽皇帝。比如朝廷实行官盐专卖,增加国库收入,苏轼在诗中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山村五绝》)。意思是说老百姓吃春笋没有味道,原因是三个月都没有吃盐了,其实就是埋怨官盐的价格太昂贵。官盐专卖是北宋开国以来就有的法令,并非新法的新规定,但也总算是讥讽朝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第1节:康震评说苏东坡序 | 第2节:一、少年成名(1) | 第3节:一、少年成名(2) | 第4节:一、少年成名(3) | 第5节:一、少年成名(4) | 第6节:一、少年成名(5) | 第7节:一、少年成名(6) | 第8节:二、步入仕途(1) | 第9节:二、步入仕途(2) | 第10节:二、步入仕途(3) | 第11节:二、步入仕途(4) | 第12节:二、步入仕途(5) | 第13节:二、步入仕途(6) | 第14节:二、步入仕途(7) | 第15节:二、步入仕途(8) | 第16节:二、步入仕途(9) | 第17节:二、步入仕途(10) | 第18节:三、大难临头(1) | 第19节:三、大难临头(2) | 第20节:三、大难临头(3) | 第21节:三、大难临头(4) | 第22节:三、大难临头(5) | 第23节:三、大难临头(6) | 第24节:三、大难临头(7)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