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 第21节:女性法则(1)      孔维民 Kong Weimin

  女性法则
  漂亮者生存
  "漂亮者生存"是南茜·埃特考夫(Nancy Etcoff)的煽情名言,就是在中国而言,女人美貌的价值同样是无论怎么样评价也许都是不为过的。一位博士生才女激愤地评价道:如今才女不敌美女-"女人漂亮等于读博士生毕业。"男人找老婆,哪个不往靓女身上瞟?但是,愤怒归愤怒,才女自己也承认,宁愿不是博士也希望天生丽质,人见人爱。戴恩(K.Dion)及其同事请大学生们看三个学生的照片:一个有外表吸引力,一个相貌一般,一个无外表吸引力。然后,请大学生预测这三个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最合心意的、最幸福的预言都安在外表有吸引力的人身上。
  调查显示:女性漂亮是72.4%的中国男性的择偶要求。另外87.8%的中国男性认可美貌女性的优势。按照李敖的观点,才女显然不敌美女,他接受采访时说:"女人可爱的地方不在真、不在善,而在美。"主张"和女人只能谈情,不能说理。和女人不能谈思想,女人一有思想,很可能既不女人,也不思想。过去傅斯年的史语所,便不用女人,他说女人不能研究历史。"虽然如此,女性等于美丽的命题,从当代许多变性的案例中也可以发现,我们只能夸奖那些由男性易性为女子的人居然那么的漂亮,如泰国的"红衣艺人",韩国的明星河莉秀,但是几乎没有发现易性成为男性的人漂亮。
  孙中山曾经在演讲中说道,世界上如果没有女人,就失去了50%的真,80%的善,100%的美。显然,孙中山认为,女人与美丽就是一对双胞胎,而且是同卵的,谁看不见这一点,谁就是白内障了。古人恐怕更加好色,明代著名小说《祷杌闲评》评价"从来元臣大老,功成名立时,富贵已极,无所指望,惟思寿与美色。二者之中,寿不可必,惟美色可以力致,故人皆尽力求之。"社会上层已是如此,普通市井细民更是纵情声色,一味追求享乐。
  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山歌,是这样唱的:
  大山里头大山林,出了一个爱美女的男人。这个爱美女的男人不是别人,就是我殷勤人。我殷勤人并不傻,爱美女人不爱丑女人。只有那傻子,才爱丑女人。机会来了哟,希望这处有山崩。我的丑女人我不救,仅仅救出那美女人。
  山歌的意思相当歹毒,核心大意是说,盼望有山崩,希望自己的丑妻被埋葬,去救日思夜想的美女,过没有障碍的男女生活。
  南茜·埃特考夫指出:我们对美的反应牵动整个身心,对美的感觉的描述居然与身体的灾变和毁灭同义,什么非凡的、尤物、了不得的、妙不可言的、令人吃惊的、极富魅力的、惊人的。我们对美的体验不是出自于理性的沉思,而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
  有研究表明:三个月大的婴儿也显示出对那些成人认为迷人的面孔的偏好,这说明在婴儿尚未受到社会规范影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凝视那些更为迷人的面孔。另外莎伦·布雷姆(Sharon Stephens Brehm)也特别强调美貌的生理学意义,指出:尽管人人都喜欢美貌,但外貌对于居住在赤道地区的人们最为重要,因为那里有许多寄生虫和病菌,会影响人的健康。在这样的地方,较之与面貌不甚完美的人,无瑕的美貌可能更是显示健康状态的信号,这样的人也会是一个好的伴侣。
  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显示:男人在那些美貌如仙的女子面前确实可能会失去理智,甚至连自己的爹妈都会置之脑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言第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第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2)
第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3)第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4)第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5)
第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6)第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7)第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8)
第1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9)第11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0)第1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1)
第1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2)第1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3)第1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4)
第1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5)第1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6)第1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7)
第1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8)第2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9)第21节:女性法则(1)
第22节:女性法则(2)第23节:女性法则(3)第24节: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