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周兵 Zhou Bing
1949年月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這時,在偏遠的西南地區,國民黨運送文物的行動還在繼續。
1949年10月14日,國民黨政府從廣州遷到重慶。某日,“河南省政府主席”趙子立帶着一班逃亡重慶的河南官員找到杭立武,說河南博物館有69箱文物,抗戰時期從西安轉移到了重慶,抗戰勝利後,河南方面沒有急於將這69箱文物運回,一直還放在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防空洞裏。
河南博物館,1927年6月在馮玉祥將軍的倡議下正式成立,地置位於開封市三聖廟。抗戰爆發後,博物館精心挑選了珍貴文物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册,分裝69箱運往漢口法國租界,後又循隴海鐵路西行寶雞,再由汽車運抵重慶,存放在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防空洞內。這69箱文物計有陶器23箱、銅器34箱、玉器1箱、瓷器1箱、甲骨2箱、織錦1箱、圖書6箱、檔案捲宗1箱。
趙子立的話引起了杭立武極大的關註。他知道河南博物館的藏品多來自於安陽、新鄭、洛陽、輝縣,都是殷商時期的繁華勝地,其出土的文物價值之高,絲毫不讓於故宮和中博。當時有學者對河南博物館有這樣的評價:“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
按說河南這部分文物不在杭立武的職責範圍之內,但衹要是古物,杭立武就覺得自己有責任,現在形勢這麽危急,不能讓這批價值連城的文物毀於戰火或落入共軍手裏,最好最快的解决方法是立即面見蔣介石,因為運送文物所必需的配備以及交通等都得有蔣的允許。正好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15天前乘“美齡號”從臺北飛來重慶督戰,還留在重慶沒走。
聽完杭立武的匯報,蔣介石當即决定運走該批文物。此時海路早已不通,衹能走空運的路子。蔣介石的指示下到空軍司令周至柔處,命其不惜任何代價,一定要搶運這批文物去臺灣,同時又命令行政院副院長朱傢驊直接負責此事。朱傢驊接到任務,轉頭便交給了杭立武。的確,再沒有比杭立武更合適的人了。
杭立武接下任務,立即四處聯繫運輸事宜。69箱文物要從柏溪運到白市驛機場,需要足夠的人力、船衹、車輛,但那時重慶局勢相當混亂,交通工具緊張,國民政府的官員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睏難和小算盤。杭立武一邊在這些人之間周旋,簽字、辦手續,一邊派“教育部”總務司司長班鎮中、社教司司長程行可和專員何九思三人趕赴中央大學柏溪分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薦語 | 《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 | 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 | 《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 南遷避戰火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 從大陸到臺灣(1) | 從大陸到臺灣(2)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 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 | 馬衡的堅守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