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梁平 Liang Ping

  蠟染關鍵在畫,鳳凰街上有很多蠟染小店,就我的眼光看,王曜這傢應該算有品位,也是我喜歡的那種。他店裏陳列的幾塊,無論畫,還是染,都不錯。我若不是要趕去貴州黃平看那裏的“四月八”,一定買兩塊,挂在傢裏玩賞。讀書時,我曾關註過蠟染,買了原材料準備動手做幾張,衹畫了很小的一張,就因其望而生畏的煩瑣工序打住了。一張蠟染作品,簡單的一兩天,復雜的四五天,甚至十多天。王曜嚮我展示了一塊兩米多寬的蠟染布,他說,光畫蠟就花了近二十天。這樣的蠟染作品,他做過好幾件,都賣了,這件他捨不得,一直留在身邊,算是給自己留個紀念,現在就是想做,也沒有那份時間,要靜下心來就更難了。
  王曜作坊在鳳凰的十字街十一號,僻靜的小巷,遠離繁華的老菜街,遊人本來就不多,真正下手購買的就更少了。為了招攬生意,留住顧客,一年前王曜推出旅遊者參與互動活動,讓遊客動手製作一些圖樣簡單的小染件,親身感受蠟染的魅力。王曜現在主要的工作,是教來店裏做蠟染的遊客畫與染。
  王曜的母親,已七十五歲高齡。老人傢做了一輩子蠟染,年紀大了眼神不好,衹能幫兒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傢務。閑時,加工點小草鞋工藝品,本小價廉,生意還不錯。
  我與王曜聊草鞋時,小美急匆匆地跑出來:“哎,你不是要拍染色的嗎?我要染了。”染色在狹小的裏屋進行,小美將浸泡在鐵桶裏的畫稿提出,用火鉗夾住按進深藍色的染桶,並不時地攪拌提按,藍靛與染色方法,與我在其他地方瞭解的差別不大。衹是他們這裏,染彩色的蠟染,會用到一些工業染料。
  小美見我不斷地打探他們使用的工業染料,淺淺地一笑:“我們主要還是用藍靛染色,這樣纔算正宗蠟染。”其實,我完全是出於好奇,並無其他用意。她誤解了我。
  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有朋友遠道而來,想去看看桃花源。
  桃花源屬於春天,衹有桃花爛漫時,方纔“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鼕季的桃花源,蕭瑟得令人難受。
  遊桃花源就如按圖索驥。翻山越嶺至秦人村,頓覺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捨儼然”。秦人村在開發旅遊前叫三閤村,屬竜虎鄉轄地,居有幾十口原住民。村民多靠加工、兜售本地特色小吃——擂茶過活。
  進村,有大媽大叔問:“喝擂茶嗎?大冷天的歇歇腳、烘烘火,喝碗擂茶再走嘛。”如此問候,與吆喝有別,仿佛不為生意,而是專為待客。
  我們在九嫂擂茶館坐了下來。九嫂叫李梅芝,今年五十八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桃花源管委會規範了景區內的擂茶館、小吃攤點以及旅遊紀念品店。九嫂剛開店時,衹是簡單準備了一些平常自傢吃的搭菜,將用了幾十年的老擂鉢洗刷幹淨,擺了兩張桌子的小攤做生意。有客就招呼,無人光顧就和鄉親們拉拉傢常,或做點針綫活。九嫂朝出晚歸地做了兩年,攢了點錢,在路邊修建了一幢木結構的房屋,取名“九嫂擂茶館”,將傢也安在了茶館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第4節:前 言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