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態度决定一切(3)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運用到做學問道理也一樣,想獲得成功,就要從一開始就好好努力。所以本章提到了另一個為學的態度:慎終追遠。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註《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他在《論語》中出現了幾次,總是想探聽一些有關孔子的“八卦消息”,不象是孔子的學生。子貢是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聞其政”是聞達、預聞政事的意思。有人將之解釋為:“孔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打聽政治上的事情,是他想求官職,還是他想給那個國傢提供一些建議?”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聞”者,聽聞,不是打探的意思。其實這裏是強調個人修養是博學多聞的基礎。品德高尚的人,就有人願意嚮你傾訴並聽取你的意見,這也使他自己得益。人格完成了,道德就完成了,道德完成了,學問也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本章可解釋為:
  子禽問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地方,總能預先知道那裏的政事,這是他刻意打聽到的呢,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子貢說:“我們的老師溫和親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節儉、謙虛禮讓(,人們願意嚮他請教而讓他知道很多政事)。老師瞭解到政事,與一般人瞭解到這些事也是不一樣的吧?”
  “溫、良、恭、儉、讓”是孔子的畫像,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地方。老子的自畫像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曰勤,曰儉,曰不敢為人先。”孔子、老子個人的修為也大同小異,聖賢之人總有很多相通之處。
  “溫”是溫和、溫文爾雅,是我們平常說的脾氣好,容易親近。人發脾氣,體內會産生毒素,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凡是脾氣不好的人,多數都短命——剛則易折,和氣百年。我見一些佛教徒,越學脾氣越大,看誰都是魔,卻不懂得躬身自省,結果搞到家庭不和、朋友不睦,心情整年都是緊張的,實在是求死之道。
  “良”者,心地善良敦厚,心行皆善而不以為功。
  “儉”嚮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可中國改革開放,百姓生活好了,浪費的現象也很嚴重,導致木材、水、電等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中國未來要建設成為節約型社會,還非得從“儉”的品德入手不可。懂得勤儉愛物,便能對勞動人民産生感恩之心,其他很多的美德都會因此一一長養。
  “溫、良、恭、儉、讓”在內是指一個人的人品,在外表現出的是求學的態度,你能做到“溫、良、恭、儉、讓”,老師會格外喜歡你,領導會格外器重你,都願意將你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所以知識易學而品德難成,為學先為人的道理就在此地。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ò)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dǎo),可謂孝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