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4.阳光产品(1)      Wang Renxiang

  池盐,属于阳光产品,而且它与海盐不同,海盐成为阳光产品的年代可比池盐要晚得多。
  河东的那一座盐池
  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的作用,在中条山区发生大面积的地层沉陷运动。这次地壳变化,向北波及到峨眉岭,向西延伸到陕西朝邑、富平一带,构成了盐池原始湖泊的雏形,并沉积了很厚的淤积层。到新生代第四纪初,又受到新的地壳变化作用,中条山发生垂直升降运动,使北麓造成断裂,形成狭长的陷落地带,一座天然盐湖就形成了,这便是今天所见的山西运城盐池。
  古代运城盐池被称为“盐贩之泽”,又称为河东盐池、解池。这里出产的盐曾名苦盐、颗盐、大盐、解盐、河东盐,后来又以潞村而得名为潞盐。
  古代运城盐池范围较广,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盐池组成,包含东池、西池和六小池三个部分。
  东池。在安邑境内,处于几个盐池的东部,所以称为东池。又因为它的面积最大,也称大盐池。它方圆约60公里,是古代盐池的主体,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运城盐池。
  西池。西池在东池的西部,解州境内,也称女盐泽、小盐池。西池是个咸水滩,因为水中含芒硝量大,所以又名硝池滩,面积约为东池的四分之一。西池在历史上曾经产过盐,到晚清以后就不再产盐了。
  六小池是六个小盐池的总称,分别是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它们位于西池的西边不远处,面积都不大。六小池由于水质不好,平常年份并不产盐。清代光绪年间,六小池被平毁。
  人们一般所说的河东盐池,通常是指大池东池。河东盐池是古代最著名的湖盐产地,它写出了悠久的历史,它孕育了华夏文明。古代池盐,是阳光产品。阳光给了人类许多的恩惠。阳光下诞生了生命,阳光下延续着生命。维系人类生命质量的盐,大量是来自阳光的产品,池盐就是名副其实的阳光产品。
  河东运城盐池的盐自一问世,就是阳光晒制,没有像海盐和井盐经过用柴火煎煮的阶段。它早期的生产方式是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
  《周礼》所说的苦盐,就是不炼而成的盐池盐。运城盐池之苦盐不经过煎煮,仅靠天日曝晒就能成盐。含有盐分的池水,经过风吹日晒,便自然结晶成盐。因为运城盐池池水中含有大量硫酸钠(芒硝)和硫酸镁,在原始的生产方式中,它们都不易析出,混合结晶在食盐中,便成了苦盐。
  运城盐池早期的这种生产方式,沿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不是说,它没有改进、变革。改进、变革是存在的,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缓慢的。
  垦畦浇晒:像莳弄庄稼一样
  到唐代时,运城盐池发明了垦畦浇晒制盐法,这是经过长期探索实现的一种重大变革和突破。垦畦浇晒法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改变了运城盐池早期的生产方式。
  这就是盐田。在这盐田上,盐民们开始像莳弄庄稼一样生产食盐。
  垦畦浇晒法在运城盐池的出现,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兴趣,柳宗元和《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等都曾在文章中有过描述。他们的记述说,盐工在盐池周围垦殖成晒盐的畦地,畦地旁有渠有路有门,将卤水灌入畦地里,再搭配一些淡水,经过日光曝晒,五六日就可以晒成一次盐,盐质洁白如白矾,大小如棋子。
  唐代的垦畦浇晒法,和先前简单的天日曝晒、自然结晶比较,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垦地为畦,晒盐畦地有一定的规格形式,晒制时有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晒盐过程中,开始在卤水中搭配淡水,这是根据运城盐池卤水成分的特殊性而采取的创造性措施,明显提高了盐的质量。这样也加快了成盐速度,缩短了晒盐时间。垦畦浇晒法的出现,是盐池盐业生产划时代的变革,是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