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宝岛佛教六十日参学记:僧眼看台湾 Taiwan Buddhist sixty days participating school in mind: Taiwan sight monk   》 第21节:僧眼看台湾(20)      体恒 Ti Heng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且不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最起码就招生上来说,应该有一种包容与开放的精神,放手让所有能进来读的人读,这才是"高"的精义之所在。
  中国佛学院,要想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大学,首先必须突破年龄、身份与来源这一关。而且,一定要以研究生教育这一阶段为主轴。否则,就是校址找得再好,大楼建得再多,教师数量再高,学校设施再好,也没有用。
  未来的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应该升级为研究生部,招生人数适量扩大,而且应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范围。不能够再局限于本院本科班中遴选,也不能够只局限于出家僧众。更重要的是,不能只招男生,不收女生。大陆学佛人中女性群体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出家女众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忽略了这部分人,就是将一大半教育资源白白浪费,也与中国佛教教育最高学府的地位不相般配。
  从我的这些同学们,想到了培养我的母校,作为一个建议,将思考付诸笔端,如果能起一点儿作用,算作一份应做的奉献!
  2007年11月8日星期四
  鹫山朝礼
  上午8点半,冒雨出发进行这一个星期的参访活动。法鼓山所在的台北湾是个非常多雨的地区,今天首站所去的灵鹫山与法鼓山同处于台北县,建在贡寮的一座山上,那里属于台湾有名的几大山系之一,靠海更近一些。所以非但雨多,而且雾也大。
  车到山上时,细雨绵若牛毛,铺天盖地地下着,云雾如同一张布幔,将天地笼罩。近到三两米,就已经看不见人了,车在路上走,宛如飞机扎入了云层一样。通往灵鹫山的道路,细长狭窄、曲折弯曲,都是依山傍石开凿而出,许多拐角简直就是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惊险极了。司机吕幼如居士,也真够胆大,就这样,竟然也一点点地摸上去了。
  一路上大家不停感叹,大凡开山祖师,都是蛮有眼光的。这个地方,若是天气晴朗的时候,环境一定壮观至极,可是要建起一座寺院,就相当不容易了,没有超过常人的悲心大愿,是难以成就的。台湾佛教能有今天的兴盛繁荣,老一代人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啊!
  虽然风雨依旧,到了地方,我们还是在寺院里走了走。而后,在客堂里喝茶聊天,等待与心道法师的会见。心道法师就是灵鹫山的创始者,他出生在中国与缅甸交界的偏远地区,生逢中国多难之时,九岁就离家别乡,还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当过兵。将近三十岁时出家,曾在灵鹫山这个地方闭关,后来顺其自然地就在这里建起了道场。灵鹫山肇创于1983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二十年间从无到有,一座梵宫宛然而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僧眼看台湾(1)第3节:僧眼看台湾(2)第4节:僧眼看台湾(3)
第5节:僧眼看台湾(4)第6节:僧眼看台湾(5)第7节:僧眼看台湾(6)第8节:僧眼看台湾(7)
第9节:僧眼看台湾(8)第10节:僧眼看台湾(9)第11节:僧眼看台湾(10)第12节:僧眼看台湾(11)
第13节:僧眼看台湾(12)第14节:僧眼看台湾(13)第15节:僧眼看台湾(14)第16节:僧眼看台湾(15)
第17节:僧眼看台湾(16)第18节:僧眼看台湾(17)第19节:僧眼看台湾(18)第20节:僧眼看台湾(19)
第21节:僧眼看台湾(20)第22节:僧眼看台湾(21)第23节:僧眼看台湾(22)第24节:僧眼看台湾(2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