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4.陽光産品(1)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池????,屬於陽光産品,而且它與海????不同,海????成為陽光産品的年代可比池????要晚得多。
河東的那一座????池
在新生代初期,由於喜馬拉雅山構造運動的作用,在中條山區發生大面積的地層沉陷運動。這次地殼變化,嚮北波及到峨眉嶺,嚮西延伸到陝西朝邑、富平一帶,構成了????池原始湖泊的雛形,並沉積了很厚的淤積層。到新生代第四紀初,又受到新的地殼變化作用,中條山發生垂直升降運動,使北麓造成斷裂,形成狹長的陷落地帶,一座天然????湖就形成了,這便是今天所見的山西運城????池。
古代運城????池被稱為“????販之澤”,又稱為河東????池、解池。這裏出産的????曾名苦????、顆????、大????、解????、河東????,後來又以潞村而得名為潞????。
古代運城????池範圍較廣,由幾個大小不等的????池組成,包含東池、西池和六小池三個部分。
東池。在安邑境內,處於幾個????池的東部,所以稱為東池。又因為它的面積最大,也稱大????池。它方圓約60公裏,是古代????池的主體,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運城????池。
西池。西池在東池的西部,解州境內,也稱女????澤、小????池。西池是個鹹水灘,因為水中含芒硝量大,所以又名硝池灘,面積約為東池的四分之一。西池在歷史上曾經産過????,到晚清以後就不再産????了。
六小池是六個小????池的總稱,分別是永小、金井、賈瓦、夾凹、蘇老、熨鬥。它們位於西池的西邊不遠處,面積都不大。六小池由於水質不好,平常年份並不産????。清代光緒年間,六小池被平毀。
人們一般所說的河東????池,通常是指大池東池。河東????池是古代最著名的湖????産地,它寫出了悠久的歷史,它孕育了華夏文明。古代池????,是陽光産品。陽光給了人類許多的恩惠。陽光下誕生了生命,陽光下延續着生命。維係人類生命質量的????,大量是來自陽光的産品,池????就是名副其實的陽光産品。
河東運城????池的????自一問世,就是陽光曬製,沒有像海????和井????經過用柴火煎煮的階段。它早期的生産方式是天日曝曬,自然結晶,集工撈采。
《周禮》所說的苦????,就是不煉而成的????池????。運城????池之苦????不經過煎煮,僅靠天日曝曬就能成????。含有????分的池水,經過風吹日曬,便自然結晶成????。因為運城????池池水中含有大量硫酸鈉(芒硝)和硫酸鎂,在原始的生産方式中,它們都不易析出,混合結晶在食????中,便成了苦????。
運城????池早期的這種生産方式,沿襲了很長的歷史時期。這不是說,它沒有改進、變革。改進、變革是存在的,但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緩慢的。
墾畦澆曬:像蒔弄莊稼一樣
到唐代時,運城????池發明了墾畦澆曬製????法,這是經過長期探索實現的一種重大變革和突破。墾畦澆曬法是運用人工墾地為畦,將鹵水灌入畦內,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製成????,改變了運城????池早期的生産方式。
這就是????田。在這????田上,????民們開始像蒔弄莊稼一樣生産食????。
墾畦澆曬法在運城????池的出現,引起當時人們極大的興趣,柳宗元和《史記正義》的作者張守節等都曾在文章中有過描述。他們的記述說,????工在????池周圍墾殖成曬????的畦地,畦地旁有渠有路有門,將鹵水灌入畦地裏,再搭配一些淡水,經過日光曝曬,五六日就可以曬成一次????,????質潔白如白礬,大小如棋子。
唐代的墾畦澆曬法,和先前簡單的天日曝曬、自然結晶比較,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墾地為畦,曬????畦地有一定的規格形式,曬製時有一定的生産工藝流程。在曬????過程中,開始在鹵水中搭配淡水,這是根據運城????池鹵水成分的特殊性而采取的創造性措施,明顯提高了????的質量。這樣也加快了成????速度,縮短了曬????時間。墾畦澆曬法的出現,是????池????業生産劃時代的變革,是????業生産技術發展的重大進步。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