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类 》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
(九)子罕篇
    
錢穆 Qian Mu
  
  太宰問於子貢章。
   朱子曰:“太宰所云,是以多能為聖也。子貢所對,是以多能為餘事也。夫子所言,是以聖為不在於多能也。三者之說不同。若要形容聖人地位,則子貢之言為盡。蓋聖人主於德,固不在多能,然聖人未有不多能者。夫子以多能不可以律人,故言君子不多而尚德不尚藝之意。其實聖人未嘗不多能也。”今按:近人多疑聖人尚德不多能,此條辨之,極是。又言多能不可以律人,能專一藝,能擅一長,即可。惟聖人多能又尚德,始為聖。孟子多從德上講,荀子多從才能上講,而朱子之意則深矣。學者不可不深考。
   出則事公卿章。
   朱子曰:“此說本卑,非有甚高之行。然工夫卻愈精密,道理卻愈無窮。故曰,知崇禮卑。又曰,崇德廣業。蓋德知雖高,然踐履卻衹是卑,惟愈卑則愈廣。”今按:此條言德知高,踐履卑,道出了中國文化傳統人生修養之理想境界。此惟知德兼崇,乃能有此境界。把知德分了,則盡人都在知上業上爭崇惡卑。此一境界,就無可談了。
   子在川上章。
   朱子曰:“川上之嘆,聖人有感於道體之無窮,而語之以勉人,使汲汲於進學耳。”又曰:“此個道理,吾身在其中,萬物在其中,天地亦在其中,同是一個物事,無障蔽,無遮礙。吾之心即天地之心,聖人即川流而見之。但天命正而人心邪,天命公而人心私,天命大而人心小,所以與天地不相似。今講學即欲去與天地不相似者,以與之相似爾。”又曰:“與道為體四字甚精。蓋物生水流,非道之體,乃與道為體也。”又曰:“道無形體可見,卻是這物事盛載那道出來,故可見這體字粗,衹是形體之體。恐人說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見道。其實這許多物事湊合來,便都是道之體。道之體便在這許多物事上。衹是水上較親切易見。”又曰:“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未是道。然無這道,便無這個了。有這道,方始有這個。既有這個,就上面便可見得道,是與道做個骨子,故言與道為體也。”問東坡雲,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代,而卒莫消長也。此語如何。朱子曰:“既不往來,不消長,卻是個甚底物事。這個道理,其來無盡,其往無窮,聖人但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又曰:“逝者如斯,但說不已而已,未嘗說不消長,不往來。渠本欲高其說,卻不知說得不活矣。既是往者如斯,盈虛者如代,便是此理流行不已也。東坡之說便是肇法師四不遷之說也。”今按:此條指明道體,極平實親切。老子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此章衹言用字,不言體字。因車與器與室,雖各有其體,而其用處則不在其體中之有處,而在其體中之無處。其無處即老子之所謂道也。今朱子言與道為體,亦即言道無體,而諸事物與之為體。亦即如言理即在氣中,捨氣即無理可見也。此與今俗言體用二字仍有辨,當細分別。其辨東坡說,則尤見儒釋之異,學者所當細玩。此論道體,又與西方哲學辨唯心唯物,乃討論天地萬物最先如何,從哪裏來不同。中國人衹從那天地萬物之流行變化上來討論一道理,不問那一切流行變化從哪裏來。西方宗教與科學,則都在討論此天地萬物從哪來,卻並不着重對那當前的一切流行變化該如何辦,這是大不同處。
   朱子論此條又曰:“無天德,則是私意,是計較。後人多無天德,所以做王道不成。”今按:如孝弟忠信,人人皆有其心,便是天德。中國人便衹從此等天德上講究進去。倘定要問天地如何成,萬物如何生,從中國人意見講,此等問題便多餘了。不過要自逞聰明,自見智慧,卻不免有私意夾雜其中。此乃少數人偶然事。中國的王道便從天德來。西方的宗教科學哲學都講得太遠,不切人事。科學走上了利用的路,是計較,非踐履。宗教又把愷撒事交愷撒管,便多做不出王道來。故朱子又說:“天理流行之妙,若少有私欲以間之,便如水被些障塞,不得恁滔滔地流去。”今按:孔門言知,必兼言仁。仁即天德也。
   未見好德如好色章。
   朱子曰:“鬍氏曰,色者,人之所同好,好而難疏。德亦人之所同好,好而難親。知其病而痛藥之,不使稂莠得害嘉𠔌,則志氣清明,而獨立乎萬物之表矣。”今按:此條論好德與好色,語平意實。理學家意見,能從此等處參入,何嘗有不近人情處。
   譬如為山章。
   朱子曰:“鬍氏曰,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此吾往者也。冉有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此吾止者也。其進其止,皆非他人所能。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今按:此條亦如上條,語極平實,極親切,由此即上了理學道路。
   知者不惑章。
   朱子曰:“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今按:此理極簡明,衹有在仁上始見理即心心即理。又曰:“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此誠而明,明而誠也。”又曰:“有仁智而後有勇,然而仁智又少勇不得。”又曰:“仁者通體是理,無一毫私心。”今按:合此諸語,成德進學之道,昭示無遺矣。然知仁勇三德,知在最先,此則由明誠,人之道也。孔子必謂不如丘之好學,即此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 | 《朱子四書集義精要》隨箚 | 《大學》(一) | (二) |  | (三) | (四) | (五) | (六) |  | (七) | (八) | (九) | (十) |  | 《論語》(一)學而篇 | (二)為政篇 | (三)八佾篇 | (四)裏仁篇 |  | (五)公冶長篇 | (六)雍也篇 | (七)述而篇 | (八)泰伯篇 |  | (九)子罕篇 | (十)先進篇 | (十一)顔淵篇 | (十二)子路篇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