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傅佩榮 Fu Peirong

  第三,談到飲酒的節制問題,孔子的表現令人佩服。孔子“唯酒無量,不及亂”。他的酒量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從來不會喝醉失態。有人宣稱:“但知人間有酒,不知酒能醉人。”雖然豪氣幹雲,未免有些誇張,並且對身體健康也不好。孔子的酒量則以不喝醉為準。這是需要高度的自知之明與自製之力的。
  好花看到半開時,飲酒適到微醺時,最為親切有味。——古諺接着,談到“不為酒睏”。孔子曾經自述日常生活的原則如下:“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睏,何有於我哉?”(《子罕》)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盡忠職守,回到傢則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遇到喪事的場合,則要力求盡禮,因為人生的禮以喪為大,必須特別謹慎。然後,以“不為酒睏”代表日常生活在享受方面的自我約束。何以單單提及“酒”?或許因為酒是不分年齡與體質的人都可以享用,同時又很容易過量上癮的飲料。萬一陷入酗酒的習慣,就是為酒所睏了。
  能夠做到上述四件事,就可以說:“何有於我哉?”意思是:我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也可以譯為:這些對我有何睏難呢?兩義並陳,更能顯示孔子的人生態度:先求盡好自己的本分,對工作、對上司、對父母、對手足的責任,以及對親友的喪事,都做得恰如其分。即使對飲酒同樂,也有明確的守則,適可而止。唯有盡其在我,才能樂天知命,我想,“不為酒睏”四字,對現代人頗有啓發性。起居作息
  單就言論來看,孔子的表現可圈可點,思慮周全、用詞精當,金聲玉振,無懈可擊。然而,人生的道理必須以行動來配合,否則光說不練,怎能成為君子?
  行動又分兩類:一是在公衆事務上,求其立德、立功、立言,嘉惠百姓,造福社會。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淡泊自甘,堅守志節,看似平凡,其實最難。孔子的起居作息頗有值得參考之處。以下引文皆取自《論語?鄉黨》。
  首先,“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時不交談,睡覺時不說話。考慮可能有三:一、對健康較有益;二、避免有礙觀瞻或不夠禮貌;三、專心做好每一件事。即使三者兼顧,我們也覺得不妨稍有彈性。傢人或朋友聚餐時,怎能不交談呢?衹要所談不是太嚴肅的事,應有助於和樂的氣氛。“寢不言”,睡覺時說話,中氣不順,心隨念轉,有礙安眠。但是,多年老友抵足而眠,從清醒說到昏沉,未始不能偶一為之,可以平添許多趣味。
  生命寶貴,不必輕易冒險。其次,“寢不屍,居不客”。睡覺時不像死屍一樣,仰天平躺;平日坐着,也不像見客或做客—樣,跪着兩膝在席上。這兩件事似乎合乎養生之道。側睡是既正確又舒服的姿勢,尤其嚮右側睡,對腸胃較好。平日居傢,當然不必像見客或做客一樣,連坐着都嫌拘謹,何況衣着正式呢?因此,除非相約,否則絶不貿然走訪朋友。下班回傢,應有個人傢居的自在與怡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