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京華煙雲 》
第21節:第四章(2)
林語堂 Lin Yutang
大傢都看着平亞笑,這又該輪到他覺得難為情了。曼娘是曾傢孩子的表親,是老太太內侄的女兒,也姓孫,她父親是個書生,傢境清寒。可是老太太愛她長得漂亮,喜歡她聰明解事,早就有意讓她嫁給平亞。雖然不是真正的“童養媳”,曾傢每次若接她來住,又正趕上她傢不需要幫忙做事的時候兒,她就常到曾傢來住。曾傢在本城是最顯貴的人傢,庭園又寬大又閎壯,曼娘自然喜歡來多住些日子,所以已經跟表兄弟混得很熟。
蓀亞暗暗捏了木蘭一下,帶着她走出來,先走過一個大院子,地上鋪的是又舊又平滑的石板,是從附近山上采來的。然後到了後一層客廳。木蘭一看,這個第二層院子的客廳比前面第一個客廳還閎壯,跟第一個大廳比起來,第一個大廳華美精巧,這個大廳則是上等巨大木材所造,以樸質自然取勝。
往西拐,他倆穿過一個走廊,和裏院兒相接,靠北面也有房子,木蘭看得眼花繚亂。因為走廊的頂頭,一個門嚮西開,通到一個花園,裏頭有很多棵梨樹,還有幾棵柏樹。在屋頂和城墻外的遠處就是泰山在望了。
蓀亞說:“那就是泰山!”
木蘭說:“是泰山?那麽小?”
“你怎麽說小?連孔子都還贊美泰山呢!”
木蘭一看蓀亞不高興,趕緊說:“我說是從遠處看來小,就跟北京的西山一樣。當然我們走近一看就大了。”“將來你一看就知道了。比北京的西山要大得多。由山頂上可以看見海。在西山頂上可看不見海呢。”
“可是你還沒見過西山哪。”木蘭的父親在西山有一棟別墅,因此覺得也需要對西山吹噓幾句纔對。但是又說:“找一天咱們去看看你們的泰山好不好?”
蓀亞覺得掙回來點兒面子,心情平和下來。他回答說:
“得先問問我父親。你親眼一看泰山就知道了。”
這樣,似乎要成為他倆第一次口角的事情,總算平息下去。蓀亞爬上他爬慣的那棵梨樹,木蘭在下面看,頗為佩服。木蘭覺得那真是個令人迷戀的地方兒,直到僕人來叫,他們纔回去。
第二天,曼娘來了。曼娘是小鎮上樸實的女孩子,在一個學究的父親教養之下長大的,受了一套舊式女孩子的教育。所謂舊式教育並不是指她經典上的學問,經典的學問在舊式教育之中衹占一小部分,而指的是禮貌行為,表現在由來已久的女人的四方面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這四方面代表大傢公認的女人良好教育的傳統,女孩子時期就應當受此等教育。古代的婦女在少女時期都接受這種教育,並且希望能躬行實踐那些道理規矩,尤其是以能讀書識字的少女為然。有一種理想,固定分明,根深蒂固,而且有古代賢妻良母躬行實踐的先例,有一種清清楚楚極其簡明的一套規矩。大概是這樣:禮貌為首要,因為賢德的女人必有禮貌,有禮貌的女人也决不會不賢德。“婦德”在於勤儉、溫柔、恭順,與傢人和睦相處;“婦容”在於整潔規律;“婦言”在於謙恭和順,不傳是非,不論隱私,不嚮丈夫埋怨其姑嫂兄弟;“婦工”包括長於烹調,精於縫紉刺綉,若是生在讀書之傢,要能讀能寫,會點詩文,但不宜過於耽溺於詞章以致分心誤事,要稍知歷史掌故,如能稍通繪事,自然更好。當然這些書捲文墨等事决不可凌駕於婦人分內的事,這些學問衹是看做深一層瞭解生活之一助而已,卻不可過分重視。文學,這樣看來,衹是陶情怡性的消遣,是女人品德上一種點綴而已。另外婦德之中的一點是女人萬不可以嫉妒,所以女人寬懷大量就足以證明她的賢德,男人有此賢德的妻子,往往對她心懷感激,也自認為有福氣,為朋友們所羨慕。貞節,不用說,在女人身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過這種事卻不可以期之於男人。貞節一事,約略說來,未嫁之女十人中有九個多人遵守,雖然在富有之傢的丫鬟衹有四五個人能遵守,上等家庭裏則幾乎全都遵守。貞節是一種愛;教育女兒要告訴她這種愛應當看做聖潔的東西,自己的身體絶不可接觸男人,要“守身如玉”。在青春期,性的理想在少女的信仰上頗為重要,在她保持貞潔的願望上也有直接的影響。少女時期性的成熟,使她性的特點鮮明易見,招致“君子好逑”那是事屬當然的。
曼娘正是這類古典女人的好例子,所以後來,在民國初年,她似乎成了個難得一見的古董,好像古書上掉下來的一幅美人圖。在現代,那類典型是渺不可見,也不可能見到了。曼娘的眼毛美,微笑美,整整齊齊猶如編貝的牙齒美,還有長相兒美。木蘭初次看見她時,她十四歲,已經裹腳。木蘭自己活潑爽快,卻喜愛曼娘的恬靜文雅。她倆睡在裏院兒一間屋子裏,過了不久,曼娘就像木蘭的大姐一樣了。這是木蘭生平第一次交朋友,而且相交愈深,相慕愈切。木蘭是有深情厚愛的女孩子,除去她妹妹莫愁與父母之外,她從來沒把那腔子熱情愛過別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人物表 | 第3節:第一章(1) | 第4節:第一章(2) | 第5節:第一章(3) | 第6節:第一章(4) | 第7節:第一章(5) | 第8節:第一章(6) | 第9節:第二章(1) | 第10節:第二章(2) | 第11節:第二章(3) | 第12節:第二章(4) | 第13節:第三章(1) | 第14節:第三章(2) | 第15節:第三章(3) | 第16節:第三章(4) | 第17節:第三章(5) | 第18節:第三章(6) | 第19節:第三章(7) | 第20節:第四章(1) | 第21節:第四章(2) | 第22節:第四章(3) | 第23節:第四章(4) | 第24節:第四章(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