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21節:朋友之道(3)
於丹 Yu Dan
孔夫子提倡我們結交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但這個有用並不是說通過他可以改善你的現實生活條件,相反,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富豪和有權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
大傢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山水田園詩派,這個流派的作品以表現隱逸情懷、抒發山水田園之樂為主。
那麽,真正的田園在哪裏?它並不在與世隔絶的深山老林,而在現實生活之中。所謂“小隱隱於野,而大隱隱於市”,衹有那些修煉不夠的小隱士纔會躲到這個山那個山,很做作地修座別墅;真正的大隱是不離紅塵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鬧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傢毫無二緻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卻自有一方從容寧靜的田園。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他是田園詩創作的鼻祖,中國的隱逸之宗。陶淵明的生活條件雖極其簡陋,但他活得卻很歡樂。《南史?隱逸傳》記載說,陶淵明自己不解音律,卻蓄素琴一張,這張琴連弦都沒有,就是那麽一段木頭。他每有會意,就撫弄這段木頭,說是彈琴,而且彈得很投入,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全都寄寓其中,有時彈着彈着就痛哭失聲。而每每此時,那些真正聽得懂的朋友也會為之動容。陶淵明用這麽一張無弦琴彈奏他心靈的音樂,和朋友們把酒言歡,然後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經喝高了你們走吧。朋友們也不計較,就都走了,日後還是歡會如舊。這樣的朋友纔是真正的朋友,這樣的日子纔是真正快樂的日子,因為大傢的心靈有一種默契。
我曾經看過臺灣著名的散文傢林清玄寫的一篇散文,他說一個朋友和他要一幅字,自己挂在書房裏。朋友對他說,你要寫非常簡單的,讓我每天看了以後就有用的一句話。他想了半天,就寫了四個字,叫“常想一二”。那個朋友不懂,說這是什麽意思啊?林清玄解釋說,大傢都說這個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我們就算認可這種說法吧,但是起碼還有一二如意事啊?我幫不了你太多,我衹可以告訴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抑製心底的不快,這也就是我作為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有這樣一個來自西方的寓言,說有一個國王過着錦衣玉食、聲色犬馬的日子,天下所有至極的寶物美色都給了他,他仍然不快樂。他不知道怎樣才能快樂起來,於是派人找來了禦醫。
禦醫看了半天,給他開了一個方子,說你必須讓人在全國找到一個最最快樂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你就快樂了。
國王就派大臣們分頭去找,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快樂得不可救藥的人。但是大臣們嚮國王匯報說,我們沒有辦法拿回那件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的襯衫。
國王說,怎麽會這樣?必須給我拿回那件襯衫!
大臣們說,那個特別快樂的人是個窮光蛋,他從來就是光着膀子的,連一件襯衫都沒有。
其實這個寓言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詮釋,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繫。孔子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也就來自於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於同良朋益友間的切磋交流。
我們知道了什麽樣的朋友是好朋友,還需要知道怎樣與朋友相處好。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打成一片?我們經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這是朋友相處的恰當距離嗎?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與朋友相處,同樣應當註意分寸。比如你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什麽時候說話,什麽時候不說話,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論語?季氏》)。
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叫毛毛躁躁。這不好。大傢有大傢的公共話題,一定要到衆望所歸,大傢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再徐徐道來,這個時候纔是合適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易中天 | 第2節:天地人之道(1) | 第3節:天地人之道(2) | 第4節:天地人之道(3) | 第5節:天地人之道(4) | 第6節:心靈之道(1) | 第7節:心靈之道(2) | 第8節:心靈之道(3) | 第9節:心靈之道(4) | 第10節:處世之道(1) | 第11節:處世之道(2) | 第12節:處世之道(3) | 第13節:處世之道(4) | 第14節:君子之道(1) | 第15節:君子之道(2) | 第16節:君子之道(3) | 第17節:君子之道(4) | 第18節:君子之道(5) | 第19節:朋友之道(1) | 第20節:朋友之道(2) | 第21節:朋友之道(3) | 第22節:朋友之道(4) |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1) |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