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寻求圆融周至的生活原则:傅佩荣《四书》心得   》 正心的方法      Fu Peirong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传七》
  诚意的下一步工夫是正心。当我们的意念与动机已经做到诚挚无欺时,接着就要由内而外,准备迎接挑战了。面对外界的环境,我们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影响,而无法保持平衡正常。《大学》提到四种不恰当的心理状态,就是:忿怒、恐惧、好乐、忧患。
  忿怒来自对某些现象觉得不平,但是这些现象是否"理有必然,事有必至"呢?或者,是否我们由于资讯有限而判断失误呢?从我们的角度与立场来看是错误的,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来看却未必如此。因此,古今许多贤哲劝人在忿怒时不要轻易作出决定。忿怒使人冲动,就是冲向行动而无法顾到冷静的思考。
  恐惧的原因很多,除了外在的具体威胁,如洪水猛兽与凶残之徒,还有内在的想象力配合运作,如妖魔鬼怪与太空异形。在此,想象力所占的比例较高。以死亡来说,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死亡的想象。自古以来,没有人是不死的;这既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又何必担心呢?担心又有什么用处呢?可以,想到一旦死亡,就须离开现世所拥有的一切,未免让人觉得不舍,而对死亡深自戒惕了。因此,若有正确的理解,恐惧可以化解于无形。
  "好乐"是指嗜好喜爱,贪图某些享受以致沉溺其中。这是受到外在的诱惑,往往是感官的刺激,而认定人生的目的即在于此。有些人嗜赌成性,流连忘返;有些人酷爱杯中物,不醉不归。在酒色财气的世界里,又怎能奢谈什么"正心"呢?
  最后,"忧患"也会造成困扰,使人无法正心。儒家强调的忧患意识,主要是忧天下无道,忧万物生育之不得其所。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出处进退而忧,则非儒家之所为。
  总之,不能正心,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一个人的主体自觉能力无法发挥作用,又怎么走上人生正途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上海三联书店
立志学习学习的乐趣专心是学习要领学习的环境知识与真诚
温故知新真正的好学束修不是学费教育的方法开花结果大学之道
易子而教文质彬彬内在的趋力良知良能去除茅塞登高望远
以仁存心诚意与慎独正心的方法修身的原则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