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心灵”!
到了四十岁不惑之年,于丹教授解释说: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我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思考是要用“心”的,还是“心”!
于丹教授接着写道: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衡量五十岁的人生是要看“内心的定力”的,原来如此!
于丹教授接着说: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六十岁和五十岁很相似,都离不开“内心的定力”。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矩。”于丹教授注释说: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教授这一次碰对了,就连孔子都说出“从心所欲”了,还能不提到“心”吗?
于丹教授还要把人生历程总结一番,她写道:
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按照这种意思可以推论出:“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于丹心得的危害性
我们把于丹教授的所有心得加在一起,就能清晰地看出于丹这本书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 “天地之道”的心得:内视,去发现你的内心。
第二章 “心灵之道”的心得: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三章 “处世之道”的心得:修养内心。
第四章 “君子之道”的心得:返回内心进行修养。
第五章 “交友之道”的心得:修身养性才能交上好朋友。
第六章 “理想之道”的心得:理想之道就是心灵修养之道。
第七章 “人生之道”的心得: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看来这七项心得还不能相加,因为项与项之间十分相似,讲的都是四个字:修养内心。抽取任意一项心得都能代表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七项心得只是一项心得的同义重复。于丹教授对“修养内心”的七次重复,是为了不断加深大众的印象,不断加强主题的重量。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论语》反映了孔子五种主要思想: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再加上他的方法论内容可谓非常丰富。但是于丹教授的这本心得只是谈到四个字:“修养内心”。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她的“修养内心”的心得来得也很勉强,《论语》的原文很难支持她的心得的获取。认真推究起来,我以为于丹教授先有了一种“修养内心”的想法,然后去到《论语》中寻找根据,难免牵强附会,难免无意误解、无意曲解和有意曲解《论语》。于丹教授知道如果她个人去宣讲“修养内心”,动员大众“返回内心”去过“内心安宁的生活”,就很难被大众接受,当然更无法登上电视的《百家讲坛》。她完全可能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学说不被各国执政者接受,只得郁郁不得志地周游列国。于丹教授不愧是一位“知名影视策划人”,经过一番策划,她用《论语》包装了自己,告诉大众是孔圣人要求你们返回内心去修养,不信请看我读《论语》的七项心得。此法果然奏效,于丹教授不但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连讲了七天心得,而且她的这本仅有六万多字的心得首印六十万册,签名售书还“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一下子成为了文化名人,一夜之间名利双收。当大众将于丹教授的书纷纷购回家中读时,于教授嘴上还给大众读者一个甜甜的高帽子戴:“不是我个人的魅力,是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信仰。我看着读者,不亚于看着圣贤。”(见2006年12月1日《北京晚报》)教授眼中的大众读者成了圣贤,那大众读者眼中的教授又该是什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