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翁帆编译杨振宁文集:曙光集   》 归根反思(3)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翁帆 Weng Fan

  我不是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或社会学的。可是我曾在中国居住过二十多年,在美国居住过五十多年,今天我以外行的身份来大胆提出我觉得这些巨大潜力的内在来源。
  任何一位在中国和在西方都长久住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二者有极大的本质的不同。住得愈长久,对此不同的深度就愈多了解。我认为此不同的根源必已萌生于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开始聚族而居的时代:从那时代起中国文化就走了人本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就走了神本的道路。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方向的道路就逐渐制度化而演变出来众多的语言、观念、社会、经济、政治、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如下表所列:
  人本文化神本文化基于人与人的关系基于个人与他的神的关系社群为重个人为重“忠”,“孝”,“恕”,“仁”“原罪”礼祈祷与忏悔家族关系:亲、紧、近家族关系:疏、松、远朋友关系:“义”极少“义”的观念融合凝聚的文化分割竞争的文化兼容并蓄宗教战争有教无类种姓制度“天人合一”神→自然人治法治以德治国以利治国
  表中所列各种对比都根源于人本与神本的基本差异。譬如在家族中父母子女及兄弟姊妹间的关系,中西文化有冷暖亲疏的显著的分别,就是因为人本文化是建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面,与神本文化迥异。
  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义”字是西方极少有的观念。而在《水浒》、《三国演义》、《今古奇观》等中国小说中“义”字是极重要的、贯穿民间的、中心的观念。
  近年来,许多书籍与文章讨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可是我觉得其中一个要素是:“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本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后来发展成“理在心中”,要用人文规律来“格”自然现象,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而在神本文化中,神与自然本是一体。所以神本文化发展出客观分析自然的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引导出了现代科学的萌生。
  至于“利”与“德”,孟子见梁惠王时就曾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关于“德”,保利博物馆就特别指出遂公上的铭文,九十八字中,“德”字就出现了六次。(图04b.5)那是差不多3000年前的历史文献,还在西周时代,表示一个民族的深层价值观有极长久的溯源。
  注重“德”与注重“利”的社会有基本的分别,是长期居住中国和居住美国的人都体会到的。要看出二者的不同只须观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处人处事的态度:中国小孩子一般听话、勤而静、能忍耐,而美国小孩子一般不听话、好动、急求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能忍耐的文化才能有韧性,有韧性的民族才能承受巨大的、全民的、政策性的转变。我们如果比较一下毛泽东于20世纪20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描述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改革开放伊始时的中国现状,和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的国策,就会了解到中华文化有多么大的韧性,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多么有利用此韧性的组织能力。
  别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别的政治体制,如巴西的“民主”,都没有中国文化的韧性,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所以它们都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代发展出两弹一星,都不能在20年内创造出经济起飞,都不能使城镇居民文盲率降到5%以下,都不能在20年之内迁移两亿农民到城镇工作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它们都还没有找到脱贫的道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翁帆编译杨振宁文选《曙光集》出版(1)翁帆编译杨振宁文选《曙光集》出版(2)
杨振宁文选《曙光集》前言翁帆:杨振宁文选《曙光集》编前言(图)
翁帆:杨振宁文选《曙光集》编后言邓稼先(1)(图)
邓稼先(2)邓稼先(3)
邓稼先(4)父亲和我(1)
父亲和我(2)(图)父亲和我(3)(图)
父亲和我(4)(图)父亲和我(5)(图)
父亲和我(6)(图)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1)
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2)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3)
归根反思(1)归根反思(2)
归根反思(3)归根反思(4)
CCTV的访问(1)(图)CCTV的访问(2)(图)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