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從品茶說人生:人生八味 》
第21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7)
唐汶 Tang Men
況且,所有偉人都得從普通人中走出。承認自己的不足是走嚮成功的必經路途。卑微是崇高的,虛心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衹有承認卑微,虛心嚮別人求教,才能從平凡的蠶繭變成美麗的蝴蝶,從蕓蕓衆生中脫穎而出。一味的抱怨,一味的躲避,一味的自我標榜,解决不了任何問題,它衹能導致一個失敗的人生。
10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
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沒有學問的"。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傢研究所裏,成為了這個所裏學歷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聽說他倆也就是本科生學歷,有啥好聊的呢?"這麽想着,他衹是朝兩人微微點了點頭。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似的跑到對面上厠所去了。
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厠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
"怎麽回事?"博士生剛纔沒去打招呼,現在又不好意思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
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了幾步,也邁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厠所了。
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過了一會,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墻,要到對面厠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麽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於是也起身往水裏跨,心想:"我就不信這本科生學歷的人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
衹聽"撲咚"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趕緊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麽要下水,他反問道:"為什麽你們可以走過去呢?而我就掉水裏了呢?"
兩位所長相視一笑,其中一位說:"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樁子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樁子過去。你不瞭解情況,怎麽也不問一聲呢?"
任何人都不喜歡驕傲自大的人,這種人在與他人合作中也不會被大傢認可。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面比其他人強,但你更應該將自己的註意力放在他人的強項上,衹有這樣,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膚淺和無知。因為團隊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傢,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謙虛。謙虛會讓你看到自己的短處,這種壓力會促使你在團隊中不斷地進步。
11王永慶的簡單哲學
謙虛低調的生活方式可作為人的立身之本。
大道必簡,大器者皆極盡簡單之能事。
臺灣CHEERS雜志的調查顯示,臺灣大學生最喜歡的企業傢是臺塑董事長王永慶,喜歡程度甚至超過年紀輕輕的美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第二到第四名是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比爾·蓋茨,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兩人列第九名。
王永慶與王永在兄弟建立的臺塑集團是臺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集團,旗下有30多傢分公司與海外公司,在臺灣石化界及整個企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永慶更是世界"塑膠大王"。王永慶不僅在臺灣建立了宏大的傢族事業,還在美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建立了龐大的石化工業基礎。
王永慶雖身傢上千億,卻從不講究排場,從不愛曝光,不論是個人生活起居還是管理他的"商業王國","簡單"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王永慶的祖父是位讀書人,熟讀詩書,因而他希望孫子能念書。7歲的王永慶便徒步跋涉3公裏,兩次渡船過河,到新店國民小學上學。
小學畢業後,傢中再也供不起王永慶繼續上學了。他告別了校園,踏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之路,但這並不是王永慶的希望所在。
1931年,15歲的少年王永慶告別父母,踏上了去嘉義的路途,在叔叔的介紹下,王永慶找到了一份可糊口的工作,在一傢米店做小工,專為客戶送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 | 第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2) | 第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3) | 第5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4) | 第6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5) | 第7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6) | 第8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7) | 第9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8) | 第10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9) | 第11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0) | 第12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1) | 第13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2) | 第14節:用愛融化,用心感恩(13) | 第15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1) | 第16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2) | 第17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3) | 第18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4) | 第19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5) | 第20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6) | 第21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7) | 第22節:謙虛為人,低調做事(8) | 第23節:找尋心靈的平靜(1) | 第24節:找尋心靈的平靜(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