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而无谄”到“贫而乐”,从“富而无骄”到“富而好礼”,是不是一种递进关系呢?孔子是在讲要精益求精。所以子贡说,《诗经》里边讲的这个话是不是教我们求学立德应精益求精呢,孔子一听就高兴了:这个弟子开窍了。为什么说孔子高兴了啊?“赐也”,孔子很少这样叫弟子。赐是子贡的名,我们前面说平辈之间才称名,孔子称子贡“赐”,是一种亲切的表示,是对他的昵称,体现出一种喜爱。老师觉得这个弟子开窍了,很高兴,赐啊,我可以开始和你谈诗了啊。意思就是说,你能够通过生活当中的道理来悟到《诗经》当中的道理,看来你已经对《诗经》有所领悟了,我可以和你谈《诗经》了。为什么我能够和你谈《诗经》呢?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个“诸”字就当“之”字讲,这里做代词,代子贡。告诉你过去的,你就知道未来的了,相当于我告诉你一,你就知道三,就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因为你能举一反三,所以我能和你谈《诗经》。这就是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孔子很高兴,因为可以和他谈《诗经》了。这里也反映了孔子对求学能举一反三的高度重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你自己,而是怕你不知道别人。这是孔子讲的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不怕别人不知道你,最怕什么呢?最怕你不知道别人。人家不知道自己没关系,因为我有崇高的境界,我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所以无论你知不知道,我都有道德。但不知道别人就不行了,每一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性格、兴趣、学问都不一样,如果我不了解他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和他相处,就不知道怎么和他说话,有时难免会说错,得罪了人家。“不知人”还有一层深意,就是怎么才能够知人。你自己要有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你自己有大道,你才能够识人,你能够识人,才能够“泛爱众,而亲仁”。你走到一大堆人里边,连好的坏的都辨别不出来,你怎么亲仁呢?你一看,都长得差不多嘛,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怎么看得出哪个是仁者,哪个是不仁之人呢?你不能够识人的话,你也就不能够亲仁,也许你还会随波逐流,他们都是这样子的,我就跟着混嘛,他们都在一天到晚打麻将,那我也一天到晚跟着他们混就是了嘛。所以知人的目的是为了成己,完善自己,也是为了与人和睦相处。
《论语》第一篇从最开始“学而时习之”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通篇都是讲立志学习人生的大道。所以,“知人”就是什么境界啊,就是“有朋友自远方来”的境界。因为你知人,你有德,所以你才有朋从远方来,才可以和人很好地相处。“不患人之不己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也没有关系。第一篇前后的关联、内在的含义,学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