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龄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胡雪岩一听便明白缘由,他告诉王有龄:“你想错了,如果不需要钱打点黄宗汉,何大人为什么一口气给你那么多银子?”王有龄一点就通,这才明白原来何桂清给他的也是“做官的本钱”。后来他把钱送进去,实缺果然就派出来了。
这段事情我们讲到这里就好了,再讲下去便没有意思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当时是对是错我们并不知道,所以王有龄怎么花钱投供,怎么打通关节,又是怎么补得实缺,这其中细节我们没有必要去讲。满清政府最后那样的没落无能,以至于我们现在读到这段历史都会觉得压抑郁闷,就是因为官场的腐败。我们现在不应该走以前的老路,更不允许这种腐败的现象,否则还怎么称得上社会进步?所以过程我们会交代,细节不必详细地去讲。
我从小在家里,乱七八糟的事情从来不谈,因为父亲讲过一句话:该听的话才可以听,不该听的话不能听。不该听的话,听了就会在脑子里留下痕迹,以后做事难保不会受到干扰。现在的科学更证明这点,任何乱七八糟的信息,只要进入脑袋就会影响思维。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绝对不是说知道的事情就说知道,不知道事情就说不知道,如果那样孔子也太没有学问了。孔子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件事情虽然你知道,但是不应该讲,你也要说不知道。所以有很多学生问孔子这样那样的事情,虽然孔子都清楚,但是他也说不知道,他不是欺骗,而是讲妥当的话。
我们读历史,要从当中看出一些道理来,这样对我们才有用,对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帮助。如果看了半天,还是觉得做人要去讨好人家,要去溜须拍马,这样的乱读书不如不读书。看胡雪岩的故事,也要从他的经历当中汲取有益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应该是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历史,要从当中看出一些道理来,这样才对我们有帮助。
结交漕帮
王有龄补得了个什么实缺?他被委任为海运局衙门的“坐办”。清朝皇帝大臣所需的粮米,均是由鱼米之乡的苏杭地区通过运河运往京城的,称为“漕运”。参与运粮工作的一班人马,称为“漕帮”。后来因连年战事,漕运常常阻塞,造成运粮误期,于是朝廷下旨改漕运为海运。海运局衙门便是专为漕运改海运而设立的,“总办”由藩司兼领,相当于局长,“坐办”还算不上局长,却是主持实际工作的人。
这个官职重不重要?如果粮米按时送去,那就无关紧要;但如果不能按时运到,那就重要的不得了。你想皇帝要是没有粮吃,那岂不是天大的责任?中国人的事情其实只有四个字,叫做可大可小,说大就是大事一件,说小就是小事一桩,重要不重要随时都会变化,完全因人而定。所以,海运局的工作说好办很好办,说难办也很难办。
王有龄新官上任,于公于私都很想做出些成绩来,但他做海运的事情毕竟不是内行,所以就去找胡雪岩商议。胡雪岩本来就机敏果断,洞察事态,再加上几年社会磨炼,大小事情讲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他跟王有龄分析说,现在太平军闹得厉害,河道不畅,朝廷不得已改用海运,但以前漕帮的那些人不能得罪,必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现在兵荒马乱,市面上粮米紧张,一时很难收到大批的粮食,而漕帮与粮商关系很好,手中又有囤粮,如果能够出手相助,必将事半功倍,若是他们从中作梗,将是很大的麻烦。
王有龄一听,面有难色,因为他刚刚上任,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胡雪岩看出王有龄的心思,笑了笑说:“没有关系,此事交给我好了,我代你去打通关节便是。”
话虽如此,王有龄听了还是将信将疑,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交由胡雪岩先去办理。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擒贼先擒王。要跟漕帮拉关系,当然也要先从老大下手。胡雪岩打听得知漕帮的老大,人称魏老爷子,年过八十,虽然江湖之事已委派大徒弟尤五处置,但在帮中仍是颇有威望,重大事情还需请示他才能定夺。这个很有意思,中国人说不管,却又要管;说要管,却又不管。其中的奥妙很值得我们去琢磨一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