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21節:論修養(7)      李鍌 Li Xian

  (三)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第一四·一一)
  章旨
  孔子比較處貧富之難易,勉人當善其所處。
  析論
  孔子認為:雖然貧窮卻無怨氣,很難做到;雖然富有卻不驕傲,比較容易做到。這是因為貧窮者難免睏於饑寒,所以有怨,若能無怨,誠屬不易;而富貴者衣食豐足,富貴而不驕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說是容易的。再就一般人而言,處貧難,處富易,是人之常情;貧而怨,富而驕,更是世人常態。其實玩味孔子本章所言,無論是"貧而無怨",或者是"富而無驕",都需要修養的功夫,衹不過,功夫有"難、易"的分別罷了。唯有修養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寬闊的心胸,即使面對貧睏,依舊堅守正道。像顔淵,雖貧而"不改其樂",孔子贊美其"賢",便是因為顔淵做到了"難"能之事,安貧樂道,而無所怨尤的緣故。
  (四)
  子曰:"放①於利而行,多怨②。"(《裏仁》第四·一二)
  章旨
  孔子戒人勿唯利是圖。
  註釋
  ①放依據。一說音fàng,放縱。
  ②多怨多取怨於人。
  析論
  利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問題是取利之前,是否應註意到"義",如果不管義利之辨,一心衹想到利,利就是那麽一份,每個人都想要,勢必你爭我奪,這樣當然會招致許多的怨恨。
  再說天地間沒有兩利的事情,一邊有利,一邊必定不利,甚至受害。我得利,別人受害;受害的人當然心生怨恨,這也是必然的事。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求利,一切都以利為目標,如果一切行為都以利為目標,那就叫做"唯利是圖",唯利是圖的人,也必定是負義的人,這種人衹知自私自利,當然也必定是大傢所怨恨的人。
  今天社會上有許多唯利是圖的人,為達到私利,不擇手段,搶奪詐騙,貪污受賄,凡此都必定招致民怨,危害國傢,看到孔子這句話,應該有所戒惕纔對。
  問題與討論
  1. 請討論"以德報怨"與"以直報怨"的異同。
  2. 請比較"貧而無怨"與"貧而樂道"的境界。 三、論君子
  本單元共選錄十三章,探討智德兼全的知識分子--君子,在學識、修養、行為準則、處世態度各方面應有如何的修養與表現。前三章係就弟子所問,論及君子註重言行一致、修身、內省之修養。第四至六章,乃孔子主動談及君子需具有通達衆務、不偏囿、不固執、自重自勉、文質兼備等各方面之學識修養。第七至十二章則在講述君子之行為準則及操守。第十三章是談論君子的儀態形象。
  (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①。"(《為政》第二·一三)
  章旨
  孔子示子貢,君子註重力行,不尚空言。
  註釋
  ①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把要說的話實行了,然後再說出來。
  析論
  "言行一致",是孔子教育重心之一。本章是孔子告誡子貢能先做後說的人,纔是一個君子。
  現代是強調自我推銷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吹噓自己,甚至把話說過頭;其實腳踏實地做事,先做再說,或者說了,就務必要做到,這樣纔會受人敬重,才能成為君子。
  孔子曾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期望自己說話慎重而做事勤快。)(《裏仁》篇)又說:"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君子以光說不練為可恥。)(《憲問》篇)這都說明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要謹言慎行,要說到做到,這種主張,對於現代人有很大的啓示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